在筆者還是初中學生的時候,學校組織看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電影——《虎門銷煙》,從此記住了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字,當時就被他不畏強權,敢於與帝國主義頑強對抗的愛國壯舉所震撼。虎門硝煙那一刻更是大快人心,拍案叫絕!
然而,就是這「虎門銷煙」之壯舉,「得罪」了帝國主義,蓄謀已久的英國殖民者以此為借口,企圖以堅船利炮轟開清朝大門,迫使清政府就範。所謂就範,就是迫使清政府同意殖民者對華販賣鴉片合法化。看來看似紳士文明的英吉利政府,在利益面前也心甘情願地同販毒頭子們沆瀣一氣,讓販毒合法化,至少是沒有實質性阻攔,就是狼子野心家的目的。
上圖_ 虎門銷煙
.
上圖_ 鴉片對國人的毒害
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二年(公元1840年——1842年),英國殖民者悍然對華發動了侵略戰爭,史稱「第一次鴉片戰爭」(或稱通商戰爭)。儘管我國將士奮勇抵抗,無奈血肉之軀終究抵擋不住堅船利炮,大清王朝戰敗,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《南京條約》。
顯然「虎門銷煙」成為了此次戰爭的導火索,而作為「虎門硝煙」第一策劃人的林則徐,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第一戴罪之人。硝煙之初倍受道光皇帝嘉獎的林則徐,在被朝廷內部人員誣陷以及帝國主義的挑唆之下,成了有「罪」之人。林則徐先是在廣州被就地免職等候發落,然後降職四品到浙江等待下一步處理意見。
在浙江期間,林則徐積極配合奕山對英作戰,宗室出身的奕山根本不是帶兵打仗的料,更談不上為國為民之氣節,但他卻是一個能為自己開脫罪責的高手。戰爭失敗,他謊稱是英國人願意和談,只因痛恨林則徐才讓一直刀劍相加。急於求和的道光皇帝對於奕山的一面之詞只能選擇姑且相信,革去林則徐四品頂戴,發往新疆戍邊,效力贖罪。
上圖_ 林則徐向清朝道光皇帝奏報收繳鴉片情況奏摺
只有犯下重罪的官員才會被處以「發配邊疆」的重責,林則徐為國為民一片赤誠,最後反而淪落為效力贖罪之人,其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。面對如此之大的挫折,林則徐以強大的憂國憂民之情,和為民族大義奉獻之意,硬生生地將所有冤屈壓在心底。在古城西安,林則徐告別妻兒只身前往新疆之時,寫下了一首傳唱千古之名詩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其一,其中詩句「苟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」可謂是大氣磅礴,每每讀之都會令人猶如蕩氣迴腸之感。
林則徐來到新疆之後,更是以身體力行詮釋了自己拳拳愛國之心。道光皇帝責令林則徐戴罪戍邊,正好讓林則徐遠離是非之地,可以專註於建設新疆的工作。當時清朝,完全是一個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農耕大國,在人口爆棚的大背景下,中原地區的耕地早已被過度開發,土地資源幾乎是被利用到極限,而農業技術又沒有長足進步,這時候開發邊疆荒漠之地成為了發展國家經濟的突破口。顯然地處大西北,且地廣人稀的新疆,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對優越的南疆,就成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寶地。
上圖_ 林則徐(1785年8月30日-1850年11月22日),字元撫
但是,將萬里荒漠變為萬頃良田談何容易,新疆地區天然缺水,晝夜溫差極大等客觀自然條件,成為了南疆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。林則徐來到新疆後,立即投入到了開發南疆的工作中,林則徐在南疆的第一個「傑作」就是成功地開發了伊犁周邊。
伊犁地區的墾荒工作,在此之前原本有過,但是因為水源問題而半途而廢。林則徐曾擔任多地封疆大吏,對於治水有著豐富的經驗,為解決水源問題,林則徐決定引哈什河水作為灌溉源。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,林則徐與當地鄉紳募捐而籌措資金,歷時四個月,終於水到渠成,哈什河水源源不斷而來,成了當地農業發展的血脈之源。
時至今日,這條被當地人稱之為「林公渠」的人工河,依然波光粼粼。林則徐之功績與卓越才能,也立刻得到了官方認可,伊犁將軍布彥泰立即上書向道光皇帝彙報了林則徐之佳績,道光皇帝也對林則徐給予了充分的肯定。
上圖_ 道光皇帝,根據關喬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畫繪製,取自拉葛蘭先生的收藏
伊犁周邊的成功,為進一步開發南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,難度自然是越來越大。為了搞清楚南疆的地理與土地情況,林則徐決定,工作先從丈量土地開始。當時的南疆地區地廣人稀,丈量土地經常要遠離城池,一天根本沒有辦法往返,林則徐與同僚們為了確保任務達成,經常是攜帶乾糧與帳篷在外風餐露宿,工作條件十分艱苦。面對如此艱苦條件,林則徐對待工作依舊是一絲不苟,他對南疆地理測繪與土地丈量,做了詳細而精準的彙報於伊犁將軍布彥泰,再由布彥泰呈奏道光皇帝。「臟活累活我來干,功勞你來領」,倘若沒有一定胸懷之人,哪裡肯干這等「吃虧」之事。
但是「吃虧是福」,布彥泰對待林則徐的工作給予了很大支持,對於他提出來了建設性意見幾乎是照單全收,其中兩點尤為關鍵:
一、尋找水源,修建水渠。其所需大量人力物力,朝廷方面給予了一定支持。此外,林則徐也發動當地維族人民,大量修建傳統的儲藏水源的坎兒井。
二、關於開墾之土地分配問題。因為墾荒工作之主力勞動力還是維族人民,林則徐極力摒除民族限制之主張,將大部分土地分給維族人民,這一政策讓南疆開發工作,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極大擁護。
以上關鍵兩點要是布彥泰從中作梗,真的是很難落實,倘若果真如此,相信林則徐南疆開發工作將很難取得如此成就。
上圖_ 坎兒井,是「井穴」的意思,早在《史記》中便有記載,時稱「井渠」
萬里荒漠變良田。林則徐用自己勤懇的勞作,帶領著廣大人民群眾,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壯舉。
林則徐在新疆創造的功績,是得到道光皇帝充分肯定的,第一次鴉片戰爭風波過後,林則徐即被重新啟用。道光皇帝駕崩不久,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,勢頭之強勁令剛剛上位的咸豐皇帝竟一時不知所措。危難之際,咸豐皇帝想到了三朝元老林則徐,林則徐臨危受命,以久病之軀奔赴戰場,然而,病歿於半路之際。咸豐皇帝仰天長嘆痛失肱骨,以總督例撫恤之,賜謚「文忠」!
文:王金百
參考文獻:《清代人物研究》 戴逸(著) 故宮出版社
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,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被道光皇帝「發配邊疆」的林則徐,是如何大力開發南疆
在筆者還是初中學生的時候,學校組織看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電影——《虎門銷煙》,從此記住了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字,當時就被他不畏強權,敢於與帝國主義頑強對抗的愛國壯舉所震撼。虎門硝煙那一刻更是大快人心,拍案叫絕!
然而,就是這「虎門銷煙」之壯舉,「得罪」了帝國主義,蓄謀已久的英國殖民者以此為借口,企圖以堅船利炮轟開清朝大門,迫使清政府就範。所謂就範,就是迫使清政府同意殖民者對華販賣鴉片合法化。看來看似紳士文明的英吉利政府,在利益面前也心甘情願地同販毒頭子們沆瀣一氣,讓販毒合法化,至少是沒有實質性阻攔,就是狼子野心家的目的。
上圖_ 虎門銷煙
.
上圖_ 鴉片對國人的毒害
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二年(公元1840年——1842年),英國殖民者悍然對華發動了侵略戰爭,史稱「第一次鴉片戰爭」(或稱通商戰爭)。儘管我國將士奮勇抵抗,無奈血肉之軀終究抵擋不住堅船利炮,大清王朝戰敗,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《南京條約》。
顯然「虎門銷煙」成為了此次戰爭的導火索,而作為「虎門硝煙」第一策劃人的林則徐,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第一戴罪之人。硝煙之初倍受道光皇帝嘉獎的林則徐,在被朝廷內部人員誣陷以及帝國主義的挑唆之下,成了有「罪」之人。林則徐先是在廣州被就地免職等候發落,然後降職四品到浙江等待下一步處理意見。
在浙江期間,林則徐積極配合奕山對英作戰,宗室出身的奕山根本不是帶兵打仗的料,更談不上為國為民之氣節,但他卻是一個能為自己開脫罪責的高手。戰爭失敗,他謊稱是英國人願意和談,只因痛恨林則徐才讓一直刀劍相加。急於求和的道光皇帝對於奕山的一面之詞只能選擇姑且相信,革去林則徐四品頂戴,發往新疆戍邊,效力贖罪。
上圖_ 林則徐向清朝道光皇帝奏報收繳鴉片情況奏摺
只有犯下重罪的官員才會被處以「發配邊疆」的重責,林則徐為國為民一片赤誠,最後反而淪落為效力贖罪之人,其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。面對如此之大的挫折,林則徐以強大的憂國憂民之情,和為民族大義奉獻之意,硬生生地將所有冤屈壓在心底。在古城西安,林則徐告別妻兒只身前往新疆之時,寫下了一首傳唱千古之名詩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其一,其中詩句「苟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」可謂是大氣磅礴,每每讀之都會令人猶如蕩氣迴腸之感。
林則徐來到新疆之後,更是以身體力行詮釋了自己拳拳愛國之心。道光皇帝責令林則徐戴罪戍邊,正好讓林則徐遠離是非之地,可以專註於建設新疆的工作。當時清朝,完全是一個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農耕大國,在人口爆棚的大背景下,中原地區的耕地早已被過度開發,土地資源幾乎是被利用到極限,而農業技術又沒有長足進步,這時候開發邊疆荒漠之地成為了發展國家經濟的突破口。顯然地處大西北,且地廣人稀的新疆,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對優越的南疆,就成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寶地。
上圖_ 林則徐(1785年8月30日-1850年11月22日),字元撫
但是,將萬里荒漠變為萬頃良田談何容易,新疆地區天然缺水,晝夜溫差極大等客觀自然條件,成為了南疆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。林則徐來到新疆後,立即投入到了開發南疆的工作中,林則徐在南疆的第一個「傑作」就是成功地開發了伊犁周邊。
伊犁地區的墾荒工作,在此之前原本有過,但是因為水源問題而半途而廢。林則徐曾擔任多地封疆大吏,對於治水有著豐富的經驗,為解決水源問題,林則徐決定引哈什河水作為灌溉源。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,林則徐與當地鄉紳募捐而籌措資金,歷時四個月,終於水到渠成,哈什河水源源不斷而來,成了當地農業發展的血脈之源。
時至今日,這條被當地人稱之為「林公渠」的人工河,依然波光粼粼。林則徐之功績與卓越才能,也立刻得到了官方認可,伊犁將軍布彥泰立即上書向道光皇帝彙報了林則徐之佳績,道光皇帝也對林則徐給予了充分的肯定。
上圖_ 道光皇帝,根據關喬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畫繪製,取自拉葛蘭先生的收藏
伊犁周邊的成功,為進一步開發南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,難度自然是越來越大。為了搞清楚南疆的地理與土地情況,林則徐決定,工作先從丈量土地開始。當時的南疆地區地廣人稀,丈量土地經常要遠離城池,一天根本沒有辦法往返,林則徐與同僚們為了確保任務達成,經常是攜帶乾糧與帳篷在外風餐露宿,工作條件十分艱苦。面對如此艱苦條件,林則徐對待工作依舊是一絲不苟,他對南疆地理測繪與土地丈量,做了詳細而精準的彙報於伊犁將軍布彥泰,再由布彥泰呈奏道光皇帝。「臟活累活我來干,功勞你來領」,倘若沒有一定胸懷之人,哪裡肯干這等「吃虧」之事。
但是「吃虧是福」,布彥泰對待林則徐的工作給予了很大支持,對於他提出來了建設性意見幾乎是照單全收,其中兩點尤為關鍵:
一、尋找水源,修建水渠。其所需大量人力物力,朝廷方面給予了一定支持。此外,林則徐也發動當地維族人民,大量修建傳統的儲藏水源的坎兒井。
二、關於開墾之土地分配問題。因為墾荒工作之主力勞動力還是維族人民,林則徐極力摒除民族限制之主張,將大部分土地分給維族人民,這一政策讓南疆開發工作,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極大擁護。
以上關鍵兩點要是布彥泰從中作梗,真的是很難落實,倘若果真如此,相信林則徐南疆開發工作將很難取得如此成就。
.
上圖_ 坎兒井,是「井穴」的意思,早在《史記》中便有記載,時稱「井渠」
萬里荒漠變良田。林則徐用自己勤懇的勞作,帶領著廣大人民群眾,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壯舉。
林則徐在新疆創造的功績,是得到道光皇帝充分肯定的,第一次鴉片戰爭風波過後,林則徐即被重新啟用。道光皇帝駕崩不久,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,勢頭之強勁令剛剛上位的咸豐皇帝竟一時不知所措。危難之際,咸豐皇帝想到了三朝元老林則徐,林則徐臨危受命,以久病之軀奔赴戰場,然而,病歿於半路之際。咸豐皇帝仰天長嘆痛失肱骨,以總督例撫恤之,賜謚「文忠」!
文:王金百
參考文獻:《清代人物研究》 戴逸(著) 故宮出版社
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,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