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何家的孩子平平是個公認優秀的孩子,人長得帥,學習又好,小區里幾乎人人羨慕。
可小何卻有個大煩惱。孩子優秀是優秀,可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,幾乎都是獨來獨往。別的小朋友都有很好的玩伴,可自己家孩子卻一個好朋友都沒有。
每當小何跟兒子談心,讓他多交些朋友,兒子都回答說:我自己玩就挺好的,學校里的同學都太笨了,跟他們一起做點啥,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做,這樣效率更高。
小何很無奈,她一直想培養個優秀的兒子,可卻沒想到,孩子竟然這樣排斥集體,如此不合群。
自我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不衝突由於獨生子女家庭仍是社會的主流,每個孩子從小都被當成是家裡的「小公主」、「小王子」,什麼事都會可著孩子的心思來,導致孩子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不去管他人的想法及感受。
在家庭教育方面,父母在培養孩子時,也都專註於向「內」發展,即只關注孩子自身的生理狀況、行為能力、心理發展。而很少有意地向「外」延展,即與他人的合作互助,情感共鳴等。
其實,自我發展和合作精神並不衝突,因為再優秀的個人也要融入到集體中才會發揮價值,而且合作不僅不會抹殺個人的優秀,反而會襯托出一個人的價值和魅力。
尤其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,幾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多人協同,有效配合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,學會合作的人才是能更好適應社會節奏的人。
如果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,缺少合作精神,不能較快融入團隊,那麼必然會被社會早早淘汰。所以,對於家長來說,越早讓孩子學會合作,學會融入集體,就越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好處。
上了幼兒園,你可能才發現合作精神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早期,在孩子嬰幼兒時期,孩子活動的空間和接觸的人都有限,這個時候還不容易發現合作精神的重要性。
可一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,有沒有合作精神的差距就充分暴露出來。從這裡開始,孩子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生活,無論學習,還是玩耍都需要進行合作。那些上學就哭,每天都要回家的孩子,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無法適應集體生活,無法參與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與交流,不知道怎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。有些甚至上幾天就不得不被家長帶回家。相反,另一些孩子就會適應得特別好,他們很會在集體中表現自己,會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甚至可以用「享受」來形容他們的幼兒園生活。
為了孩子的成長,家長們應該從小就引導孩子多向「外」發展,有意地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。
讓孩子懂得合作精神,需要從小引導德國文學家歌德曾經說過:「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麼,不管他幹什麼,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。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。」
一個不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。那麼,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樹立合作精神,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呢?第一、父母可以有意製造合作場景,有意地分解家庭任務,在家庭內部進行明確分工
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,在孩子上學踏入集體生活之前,父母不妨為孩子有意創造一個小型的集體環境。比如:每周一次的家庭大掃除,父母和孩子可以建立一個三人小組:如果媽媽負責收拾廚房、洗衣服,爸爸負責擦地、收拾衛生間,那就讓孩子做一些整理自己玩具,幫助父母垃圾分類等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。這樣,通過一個小型的活動,讓孩子知道,自己也是其中一個參與者。如果他的事情不能及時完成,將會影響媽媽或爸爸下一步的行動。
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,孩子會很快學會合作、配合,而且會越做越好,越來越從容。以後,就可以進行更複雜的合作分工。
第二、引導孩子不要過分關注自身,學會尊重他人,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長處。我們也應該看到,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跟別人合作,總是嫌棄別人,就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平平一樣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孩子過於自信,認為別人不如自己,沒有從心裡上尊重他人;也有可能是過於自卑,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,在合作中難以體現自己的價值。
對於這樣的孩子,父母要引導孩子不要過於關注自身,一方面不要輕易否定他人,學會尊重及認可他人;一方面也不要輕易否定自己,學會在合作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和長處。
想在社會上生存,必須邁出合作精神的第一步。
就如同我國哲學家艾思奇所說:「一個人像一塊磚砌在大禮堂的牆裡,是誰也動不得的;但是丟在路上,擋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腳踢開的。」
第三、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,學會分享,學會融入
小王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就特別注重讓孩子主動參與。從孩子剛會走的時候就帶他到樓下跟不同的小朋友玩,讓他自己交朋友,讓他自己跟小朋友分享玩具。
所以,孩子從小就不怕生,就算不認識的小朋友,他也能主動搭訕。經常能看到他在樓下跟一堆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,看起來像是認識很久的樣子。結果一問,他也是跟人家剛見第一面。
所以,如果孩子害羞、靦腆,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步步來,等到孩子邁出第一步,家長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大膽走出去了。
因此,家長應該及早認識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,有意引導孩子「雙向」發展:既能夠培養強大的自我意識,完善自己發展,也能加強合作精神,及早學會融入集體生活,在團隊合作中,貢獻自己的價值,這才是值得稱讚的教育。今日互動:你教會孩子合作了嗎?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。(圖片均來源於網路,侵權請告知)
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同時,也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,家長要注意
小何家的孩子平平是個公認優秀的孩子,人長得帥,學習又好,小區里幾乎人人羨慕。
可小何卻有個大煩惱。孩子優秀是優秀,可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,幾乎都是獨來獨往。別的小朋友都有很好的玩伴,可自己家孩子卻一個好朋友都沒有。
每當小何跟兒子談心,讓他多交些朋友,兒子都回答說:我自己玩就挺好的,學校里的同學都太笨了,跟他們一起做點啥,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做,這樣效率更高。
小何很無奈,她一直想培養個優秀的兒子,可卻沒想到,孩子竟然這樣排斥集體,如此不合群。
自我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不衝突
由於獨生子女家庭仍是社會的主流,每個孩子從小都被當成是家裡的「小公主」、「小王子」,什麼事都會可著孩子的心思來,導致孩子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不去管他人的想法及感受。
在家庭教育方面,父母在培養孩子時,也都專註於向「內」發展,即只關注孩子自身的生理狀況、行為能力、心理發展。而很少有意地向「外」延展,即與他人的合作互助,情感共鳴等。
其實,自我發展和合作精神並不衝突,因為再優秀的個人也要融入到集體中才會發揮價值,而且合作不僅不會抹殺個人的優秀,反而會襯托出一個人的價值和魅力。
尤其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,幾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多人協同,有效配合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,學會合作的人才是能更好適應社會節奏的人。
如果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,缺少合作精神,不能較快融入團隊,那麼必然會被社會早早淘汰。所以,對於家長來說,越早讓孩子學會合作,學會融入集體,就越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好處。
上了幼兒園,你可能才發現合作精神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
早期,在孩子嬰幼兒時期,孩子活動的空間和接觸的人都有限,這個時候還不容易發現合作精神的重要性。
可一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,有沒有合作精神的差距就充分暴露出來。從這裡開始,孩子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生活,無論學習,還是玩耍都需要進行合作。
那些上學就哭,每天都要回家的孩子,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無法適應集體生活,無法參與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與交流,不知道怎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。有些甚至上幾天就不得不被家長帶回家。
相反,另一些孩子就會適應得特別好,他們很會在集體中表現自己,會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甚至可以用「享受」來形容他們的幼兒園生活。
為了孩子的成長,家長們應該從小就引導孩子多向「外」發展,有意地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。
讓孩子懂得合作精神,需要從小引導德國文學家歌德曾經說過:「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麼,不管他幹什麼,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。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。」
一個不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。那麼,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樹立合作精神,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呢?
第一、父母可以有意製造合作場景,有意地分解家庭任務,在家庭內部進行明確分工
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,在孩子上學踏入集體生活之前,父母不妨為孩子有意創造一個小型的集體環境。
比如:
每周一次的家庭大掃除,父母和孩子可以建立一個三人小組:如果媽媽負責收拾廚房、洗衣服,爸爸負責擦地、收拾衛生間,那就讓孩子做一些整理自己玩具,幫助父母垃圾分類等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。
這樣,通過一個小型的活動,讓孩子知道,自己也是其中一個參與者。如果他的事情不能及時完成,將會影響媽媽或爸爸下一步的行動。
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,孩子會很快學會合作、配合,而且會越做越好,越來越從容。以後,就可以進行更複雜的合作分工。
第二、引導孩子不要過分關注自身,學會尊重他人,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長處。
我們也應該看到,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跟別人合作,總是嫌棄別人,就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平平一樣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孩子過於自信,認為別人不如自己,沒有從心裡上尊重他人;也有可能是過於自卑,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,在合作中難以體現自己的價值。
對於這樣的孩子,父母要引導孩子不要過於關注自身,一方面不要輕易否定他人,學會尊重及認可他人;一方面也不要輕易否定自己,學會在合作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和長處。
想在社會上生存,必須邁出合作精神的第一步。
就如同我國哲學家艾思奇所說:「一個人像一塊磚砌在大禮堂的牆裡,是誰也動不得的;但是丟在路上,擋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腳踢開的。」
第三、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,學會分享,學會融入
小王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就特別注重讓孩子主動參與。從孩子剛會走的時候就帶他到樓下跟不同的小朋友玩,讓他自己交朋友,讓他自己跟小朋友分享玩具。
所以,孩子從小就不怕生,就算不認識的小朋友,他也能主動搭訕。經常能看到他在樓下跟一堆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,看起來像是認識很久的樣子。結果一問,他也是跟人家剛見第一面。
所以,如果孩子害羞、靦腆,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步步來,等到孩子邁出第一步,家長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大膽走出去了。
因此,家長應該及早認識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,有意引導孩子「雙向」發展:既能夠培養強大的自我意識,完善自己發展,也能加強合作精神,及早學會融入集體生活,在團隊合作中,貢獻自己的價值,這才是值得稱讚的教育。
今日互動:你教會孩子合作了嗎?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。
(圖片均來源於網路,侵權請告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