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關注 ,一起交流探討,育兒路上不迷茫!導語:前兩天,定居巴黎的閨蜜艾米回國。
定居巴黎10年,艾米穿著打扮越髮漂亮了,不愧是生活在巴黎這個時尚之都,雖然這兩年榮升寶媽,卻一點都看不出有「當媽的樣子」。
時尚的髮型,苗條的身材,精美的妝容,優雅的舉止,十足國際范。
幾年不見,有聊不完的話題,我當然也很好奇她的法國生活。
當然,都是當媽的人了,對於浪漫的艾菲特鐵塔、高雅的盧浮宮、文藝的左岸咖啡,我興趣倒不是很大,一整天,話題都是圍繞著「孩子」說不停。
艾米重點給我介紹的是讓她刷新「三觀」的"法式育兒觀"。一、神奇的法國媽媽,神奇的法國寶寶——四個月就能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!在法國生活多年,之前艾米也沒有留意法國孕媽和孩子,直到自己懷孕生小孩,才發現法國的育兒觀念與我們國內如此不同!
法國地處歐洲大陸,人種高大,由於飲食習慣問題,他們大多有體重超標的煩惱。
然而,他們的女性卻很少因為懷孕發胖,縱觀國內的孕媽媽們,一懷孕就胖得不像樣,確實有很大的區別!
法國女性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,特別是在巴黎這種時尚都市,懷孕並不是他們大吃特吃的通行證,而且他們的醫生也不建議這麼做,他們懷孕之後,大多除了圓鼓鼓的肚子之外,其他地方並沒有太大變化。
更重要的是,她們也不會因為孩子而放棄自己優雅、獨立的生活,依然穿著講究,打扮時尚!
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他們的孩子,貌似為了成全媽媽的優雅生活,特別地「配合」!
法國的孩子,一般在四個月大就能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(doing his/her nights),快的甚至六個星期就搞定了,也就是說,從晚上八九點入睡,一直睡到清晨醒過來吃奶,一個晚上不用醒!
父母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節奏,晚上有自己的生活。
這看似「無法想像」,甚至有點「詭異」的事情,幾乎發生在每一個法國寶寶身上。
更令人無語的是,如果孩子六個月大了,還不能睡整夜,會被懷疑有睡眠困難症,醫生會給出一定的建議和參考手段。
看看我們國內的娃們吧,好幾歲了還不能睡整夜的比比皆是,大家早就習慣了。
驚訝之餘,我們當然對其原因很感興趣,可是,法國媽媽們卻一致強調他們並沒有刻意培養孩子的睡眠習慣,說寶寶是自己選擇要這樣的!
可是為什麼,我們的孩子不行,美國的孩子也不行,唯獨法國孩子就可以呢?
別說嬰兒自己搞定自己的夜晚了,我們誰不是全家總動員,都沒有搞定一個小屁孩的夜晚?!
其實,深究其原因,要從睡眠的本質說起。二、睡眠到底是個什麼情況?關於睡眠的研究,向來是很多學者感興趣的課題。
睡眠現象特別神秘,因為我們一旦入睡就察覺不到周圍的事物,並且會夢到無法解釋的事情,比如見到已故的親友,遊歷未曾去過的異境。
所以,在古代,人們甚至以為睡眠跟死亡很相似,是靈魂出竅,穿梭於古今,遊歷於世間。
(一)科學心理學的興起,揭開了睡眠神秘的面紗。
關於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,在學術界尚無定論,有恢復體能之說,也有逃避夜間危險減少入食需求之論。
不過這並不重要,因為科學心理學的興起,藉助測量儀器,記錄分析睡眠過程,逐漸揭示了睡眠的本質。
心理學家讓志願者戴著測量儀器入睡,記錄其睡眠中的腦電波以及身體各項功能指標的變化,發現一個人從清醒進入睡眠狀態,身體各項指標都出現了明顯變化,很好地解釋了睡眠現象。
研究表明,人類在清醒和睡眠狀態下,大腦的腦電波是不相同的,腦電波有四種,分別是「β」(貝塔)波、「α」(阿爾法)波、「θ」(西塔)波和「δ」(得爾塔)波。
當人類處於清醒和警覺狀態的時候,大腦中有很多「β」波;當大腦處於安靜和休息狀態時,「α」波取代「β」波;昏昏欲睡的時候,腦電波主要為「θ」波;當個體處於深度睡眠的時候,腦電波主要為「δ」波。
心理學家們藉助科學儀器測量志願者睡眠時候的各項生理指標,然後對數據進行分析比對,可以清楚看到,人類在睡眠狀態下的各種身體反應,揭示了睡眠的本質。
了解睡眠的本質,對解釋嬰兒的睡眠有特別重大的意義。
(二)一個完整睡眠周期基本要經歷4+1個階段。
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,人類的睡眠通常要經歷4個階段,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有所差異。
第1階段:這個階段屬於淺眠期,持續時間大約10分鐘;
第2階段:這個階段間或出現「睡眠錠」,持續時間大約20分鐘;
第3階段:這個階段個體肌肉逐漸變得更為放鬆,持續時間大約40分鐘。
第4階段:個體肌肉進一步放鬆,進入深度睡眠階段。
這就是睡眠的4個階段,雖然存在個體差異,但是整體來說,大約持續時間為60-90分鐘,然後個體就會有翻身的動作,並且很容易驚醒。
經過了上面4個睡眠階段之後,個體就會進入+1階段,也就是「快速眼動睡眠階段」,持續時間大約5-10分鐘,在這個階段,你會看到睡眠者的眼珠子上下左右快速轉動,如果這個時候叫醒他,他多半會告訴你他正在做夢。
這樣,個體就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,計算起來,大約就是等於2個鐘頭,然後就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,不斷重複,直到清晨睡醒。三、嬰兒半夜頻繁「醒」,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但是他不一定真的是醒了。有些育兒書籍或者過來人經驗告訴我們,初生兒晚上大約會2個小時左右醒一次。
然而,大多數育兒書沒有告訴我們的是,嬰兒為什麼會「醒過來」,也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正確處理孩子「醒過來」這種情況。
其實,嬰兒2個小時「醒」一次,這跟睡眠周期理論是一致的,大約2個小時,嬰兒完成了一個睡眠周期,在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之前,他就會有所動作。
這符合人類睡眠的自然規律,是正常的現象。
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道理,你沒發現大人睡覺也是會翻身,會動嗎?
這跟嬰兒是一樣的,處在於兩個睡眠周期的銜接期,翻身,容易驚醒,只是大人一般能夠良好銜接,翻個身就繼續睡覺了,根本察覺不到自己的行為,也並沒有醒過來。
研究表明,人類在深度睡眠階段會出現夢遊、夢囈、尿床等生理現象,在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之前又會有翻身等看似「醒」的動作。
但是腦電圖顯示,睡眠者這個時候的腦電波,是跟清醒時候的腦電波不一樣的。
也就是說,這個時候的動作,其實屬於睡夢中的動作,至少是迷迷糊糊的狀態下的動作,個體還是處在於迷迷糊糊,很容易重新入睡的狀態。
而嬰兒,特別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,
還沒有學會如何順利銜接,所以,在兩個睡眠周期的中間,他會有動作,揮動手腳,哼哼唧唧,甚至小聲哭泣。
所以,在大人看起來,嬰兒2個多鐘頭「醒過來」一次,這並不代表他真的醒過來了!
如果給他時間和機會學習,他就可能自己重新入睡。四、孩子頻繁夜起,是家長錯誤解讀孩子行為,過度干預的結果,「睡渣娃」大多是家長培養出來的。現在,隨著經濟的發展,大多數人都過上小康生活,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培養,對於照料孩子的時間、精力投入都特別大,捧在手上怕掉了,含在嘴裡怕化了,往往是一個家庭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伺候著。
孩子夜間一旦有個風吹草動,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,更別說是如果孩子哭了幾聲,那肯定是趕緊抱起孩子一陣哄。
可是,這種過度反應,對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卻沒有任何好處。
因為,孩子極有可能只是處在於兩個睡眠周期的銜接期,迷迷糊糊的,掙扎著嘗試重新入睡,被家長一哄一抱,反而徹底醒過來了!
既然孩子半夜醒了,家長們肯定就開始猜想,是什麼原因?
可能孩子餓了吧,那得餵奶,可能尿濕了不舒服吧,那得趕緊換尿褲……
一陣檢查,折騰半天,結果就是,孩子睡意全無,越來越清醒。
搞完之後,就是讓家長最為頭痛的任務——重新哄睡!
你說這半夜三更的,孩子睡了幾個鐘頭,然後徹底清醒過來。
大多數情況下,他壓根就不想睡覺,就想著要玩!
這時候,疲憊不堪的家長,為了速戰速決,即使知道不好,也只能使出各種「爛招」,比如奶睡、唱歌睡、抱睡、跳舞睡……
就這樣,周而復始,孩子逐漸養成了各種不良的睡眠習慣。
最後,終於成功地培養出一個——「睡渣」娃!五、解密「法式睡眠」的秘訣,巧用「暫停(pause)法」,讓孩子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。在法國,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「育兒經」,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對你的教育方式給出「好心建議」,不少寶媽還會覺得,帶孩子並不需要聽從什麼專家建議,很多時候是「靠感覺」。
甚至於在咖啡廳,一個孕婦在喝咖啡,大家也不會覺得大驚小怪,雖然有數據表明,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對胎兒不好。
往往,一個媽媽搞定幾個孩子,表示毫無壓力,因為他們的孩子大多很獨立、很安靜、很配合,很懂事。
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。
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,他們沒有多少育兒書籍,反倒有專門的嬰兒睡眠書籍、指導手冊。
嬰孩還需要睡眠書籍?!
在我們看來,可能更多的是父母需要一本睡眠書籍,因為自從有了孩子,每天都處於缺睡狀態!甚至在幾年之內,都不用奢望想要睡一個安穩覺,孩子半夜總是有出不完的狀況。
對於嬰兒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,法國媽媽們總是強調,孩子是自己找到「節奏」,自己不學而會的,說他們並沒有過多地干預孩子,只是跟著孩子的「節奏」走,是孩子自己幾個月就開始「決定」要一覺睡到天光!
可是如果是孩子自己做到的,那麼,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做不到呢?
其實,要解鎖這個問題,關鍵點在於深入觀察法國媽媽們的育兒習慣。
法國媽媽大多「慢半拍」,不管是在孩子睡眠上,還是孩子的日常教育上,就是說遇到什麼情況,她們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「暫停」一下,先觀察下孩子,然後再做出反應。
其實,要說這是育兒觀念,倒不如說是一種民族文化,大家都這麼做,以至於媽媽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,自己從孩子剛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在訓練孩子的睡眠習慣,覺得孩子是自己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。
對於嬰兒睡眠,法國媽媽只做了兩件事情:
(一)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,讓孩子分辨白天黑夜。
法國媽媽在白天的時候,保持光線的明亮,就算是寶寶在小憩,也不拉上窗帘,白天就該有白天的樣子;而到了晚上,睡覺的時候,則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、黑暗的環境。
這樣,讓孩子有日夜的概念,有助於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作息習慣。
(二)法國媽媽採取「暫停」方式,延遲應對孩子的夜起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重新入睡。
法國媽媽在孩子半夜有動靜,翻身、哼唧、甚至哭泣的時候,一般都不會立刻衝過去安撫孩子,而是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一會,大概是5-10分鐘之後,看看寶寶能不能自己重新入睡,確實不行了才哄一哄。
這麼做的好處就是,如果孩子只是處在睡眠周期的銜接期,他自己掙扎著學會了重新入睡,那麼下一次再入睡就顯得容易多了,孩子很快就能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。六、孩子晚上無需進食,「慢半拍」媽媽大多能擁有一個睡眠質量良好的孩子。很多專家告訴我們,「親密育兒」的重要性,所以,媽媽們在孩子有動靜的時候,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安撫孩子,生怕去慢了,孩子就沒辦法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了。
其實,夜間的情況跟白天不一樣,由於睡眠固有的特點,孩子夜間的動作,可能並不是真的醒過來,「暫停」法只是觀察,延遲反應,確定寶寶是不是真的醒了,等那麼一會是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心理創傷的,反而能夠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重新入睡,如果觀察了一會,發現孩子確實醒了,那就該過去安撫孩子。
「慢半拍」的媽媽,大多擁有一個「良好睡眠」的孩子。
孩子夜間「醒來」是一個正常生理現象,寶媽不要主觀地覺得孩子餓了,一味給她餵奶,這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腸道負擔,也剝奪了孩子學習重新入睡的能力。
也不要隨便抱起孩子,初生兒脊椎發育還不健全,抱太多不利於孩子的發育,容易養成抱睡的壞習慣,媽媽可以選擇輕輕拍打的方式哄孩子睡覺。
只要做到上面幾點,大多數孩子都是能夠在很小的年紀就做到不夜起,這樣,不單是對孩子的健康發育有好處,也可以還父母充足的睡眠,以應付白天繁重的工作、生活任務。各位對「法式育兒」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交流探討![編者注:關於法式育兒,部分觀點摘錄《法國媽媽育兒經》一書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哦!]
法國孩子四個月就能睡整夜?寶媽應對「睡渣」要學會「暫停」
歡迎關注 ,一起交流探討,育兒路上不迷茫!
導語:
前兩天,定居巴黎的閨蜜艾米回國。
定居巴黎10年,艾米穿著打扮越髮漂亮了,不愧是生活在巴黎這個時尚之都,雖然這兩年榮升寶媽,卻一點都看不出有「當媽的樣子」。
時尚的髮型,苗條的身材,精美的妝容,優雅的舉止,十足國際范。
幾年不見,有聊不完的話題,我當然也很好奇她的法國生活。
當然,都是當媽的人了,對於浪漫的艾菲特鐵塔、高雅的盧浮宮、文藝的左岸咖啡,我興趣倒不是很大,一整天,話題都是圍繞著「孩子」說不停。
艾米重點給我介紹的是讓她刷新「三觀」的"法式育兒觀"。
一、神奇的法國媽媽,神奇的法國寶寶——四個月就能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!
在法國生活多年,之前艾米也沒有留意法國孕媽和孩子,直到自己懷孕生小孩,才發現法國的育兒觀念與我們國內如此不同!
法國地處歐洲大陸,人種高大,由於飲食習慣問題,他們大多有體重超標的煩惱。
然而,他們的女性卻很少因為懷孕發胖,縱觀國內的孕媽媽們,一懷孕就胖得不像樣,確實有很大的區別!
法國女性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,特別是在巴黎這種時尚都市,懷孕並不是他們大吃特吃的通行證,而且他們的醫生也不建議這麼做,他們懷孕之後,大多除了圓鼓鼓的肚子之外,其他地方並沒有太大變化。
更重要的是,她們也不會因為孩子而放棄自己優雅、獨立的生活,依然穿著講究,打扮時尚!
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他們的孩子,貌似為了成全媽媽的優雅生活,特別地「配合」!
法國的孩子,一般在四個月大就能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(doing his/her nights),快的甚至六個星期就搞定了,也就是說,從晚上八九點入睡,一直睡到清晨醒過來吃奶,一個晚上不用醒!
父母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節奏,晚上有自己的生活。
這看似「無法想像」,甚至有點「詭異」的事情,幾乎發生在每一個法國寶寶身上。
更令人無語的是,如果孩子六個月大了,還不能睡整夜,會被懷疑有睡眠困難症,醫生會給出一定的建議和參考手段。
看看我們國內的娃們吧,好幾歲了還不能睡整夜的比比皆是,大家早就習慣了。
驚訝之餘,我們當然對其原因很感興趣,可是,法國媽媽們卻一致強調他們並沒有刻意培養孩子的睡眠習慣,說寶寶是自己選擇要這樣的!
可是為什麼,我們的孩子不行,美國的孩子也不行,唯獨法國孩子就可以呢?
別說嬰兒自己搞定自己的夜晚了,我們誰不是全家總動員,都沒有搞定一個小屁孩的夜晚?!
其實,深究其原因,要從睡眠的本質說起。
二、睡眠到底是個什麼情況?
關於睡眠的研究,向來是很多學者感興趣的課題。
睡眠現象特別神秘,因為我們一旦入睡就察覺不到周圍的事物,並且會夢到無法解釋的事情,比如見到已故的親友,遊歷未曾去過的異境。
所以,在古代,人們甚至以為睡眠跟死亡很相似,是靈魂出竅,穿梭於古今,遊歷於世間。
(一)科學心理學的興起,揭開了睡眠神秘的面紗。
關於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,在學術界尚無定論,有恢復體能之說,也有逃避夜間危險減少入食需求之論。
不過這並不重要,因為科學心理學的興起,藉助測量儀器,記錄分析睡眠過程,逐漸揭示了睡眠的本質。
心理學家讓志願者戴著測量儀器入睡,記錄其睡眠中的腦電波以及身體各項功能指標的變化,發現一個人從清醒進入睡眠狀態,身體各項指標都出現了明顯變化,很好地解釋了睡眠現象。
研究表明,人類在清醒和睡眠狀態下,大腦的腦電波是不相同的,腦電波有四種,分別是「β」(貝塔)波、「α」(阿爾法)波、「θ」(西塔)波和「δ」(得爾塔)波。
當人類處於清醒和警覺狀態的時候,大腦中有很多「β」波;當大腦處於安靜和休息狀態時,「α」波取代「β」波;昏昏欲睡的時候,腦電波主要為「θ」波;當個體處於深度睡眠的時候,腦電波主要為「δ」波。
心理學家們藉助科學儀器測量志願者睡眠時候的各項生理指標,然後對數據進行分析比對,可以清楚看到,人類在睡眠狀態下的各種身體反應,揭示了睡眠的本質。
了解睡眠的本質,對解釋嬰兒的睡眠有特別重大的意義。
(二)一個完整睡眠周期基本要經歷4+1個階段。
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,人類的睡眠通常要經歷4個階段,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有所差異。
第1階段:這個階段屬於淺眠期,持續時間大約10分鐘;
第2階段:這個階段間或出現「睡眠錠」,持續時間大約20分鐘;
第3階段:這個階段個體肌肉逐漸變得更為放鬆,持續時間大約40分鐘。
第4階段:個體肌肉進一步放鬆,進入深度睡眠階段。
這就是睡眠的4個階段,雖然存在個體差異,但是整體來說,大約持續時間為60-90分鐘,然後個體就會有翻身的動作,並且很容易驚醒。
經過了上面4個睡眠階段之後,個體就會進入+1階段,也就是「快速眼動睡眠階段」,持續時間大約5-10分鐘,在這個階段,你會看到睡眠者的眼珠子上下左右快速轉動,如果這個時候叫醒他,他多半會告訴你他正在做夢。
這樣,個體就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,計算起來,大約就是等於2個鐘頭,然後就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,不斷重複,直到清晨睡醒。
三、嬰兒半夜頻繁「醒」,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但是他不一定真的是醒了。
有些育兒書籍或者過來人經驗告訴我們,初生兒晚上大約會2個小時左右醒一次。
然而,大多數育兒書沒有告訴我們的是,嬰兒為什麼會「醒過來」,也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正確處理孩子「醒過來」這種情況。
其實,嬰兒2個小時「醒」一次,這跟睡眠周期理論是一致的,大約2個小時,嬰兒完成了一個睡眠周期,在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之前,他就會有所動作。
這符合人類睡眠的自然規律,是正常的現象。
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道理,你沒發現大人睡覺也是會翻身,會動嗎?
這跟嬰兒是一樣的,處在於兩個睡眠周期的銜接期,翻身,容易驚醒,只是大人一般能夠良好銜接,翻個身就繼續睡覺了,根本察覺不到自己的行為,也並沒有醒過來。
研究表明,人類在深度睡眠階段會出現夢遊、夢囈、尿床等生理現象,在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之前又會有翻身等看似「醒」的動作。
但是腦電圖顯示,睡眠者這個時候的腦電波,是跟清醒時候的腦電波不一樣的。
也就是說,這個時候的動作,其實屬於睡夢中的動作,至少是迷迷糊糊的狀態下的動作,個體還是處在於迷迷糊糊,很容易重新入睡的狀態。
而嬰兒,特別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,
還沒有學會如何順利銜接,所以,在兩個睡眠周期的中間,他會有動作,揮動手腳,哼哼唧唧,甚至小聲哭泣。
所以,在大人看起來,嬰兒2個多鐘頭「醒過來」一次,這並不代表他真的醒過來了!
如果給他時間和機會學習,他就可能自己重新入睡。
四、孩子頻繁夜起,是家長錯誤解讀孩子行為,過度干預的結果,「睡渣娃」大多是家長培養出來的。
現在,隨著經濟的發展,大多數人都過上小康生活,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培養,對於照料孩子的時間、精力投入都特別大,捧在手上怕掉了,含在嘴裡怕化了,往往是一個家庭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伺候著。
孩子夜間一旦有個風吹草動,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,更別說是如果孩子哭了幾聲,那肯定是趕緊抱起孩子一陣哄。
可是,這種過度反應,對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卻沒有任何好處。
因為,孩子極有可能只是處在於兩個睡眠周期的銜接期,迷迷糊糊的,掙扎著嘗試重新入睡,被家長一哄一抱,反而徹底醒過來了!
既然孩子半夜醒了,家長們肯定就開始猜想,是什麼原因?
可能孩子餓了吧,那得餵奶,可能尿濕了不舒服吧,那得趕緊換尿褲……
一陣檢查,折騰半天,結果就是,孩子睡意全無,越來越清醒。
搞完之後,就是讓家長最為頭痛的任務——重新哄睡!
你說這半夜三更的,孩子睡了幾個鐘頭,然後徹底清醒過來。
大多數情況下,他壓根就不想睡覺,就想著要玩!
這時候,疲憊不堪的家長,為了速戰速決,即使知道不好,也只能使出各種「爛招」,比如奶睡、唱歌睡、抱睡、跳舞睡……
就這樣,周而復始,孩子逐漸養成了各種不良的睡眠習慣。
最後,終於成功地培養出一個——「睡渣」娃!
五、解密「法式睡眠」的秘訣,巧用「暫停(pause)法」,讓孩子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。
在法國,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「育兒經」,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對你的教育方式給出「好心建議」,不少寶媽還會覺得,帶孩子並不需要聽從什麼專家建議,很多時候是「靠感覺」。
甚至於在咖啡廳,一個孕婦在喝咖啡,大家也不會覺得大驚小怪,雖然有數據表明,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對胎兒不好。
往往,一個媽媽搞定幾個孩子,表示毫無壓力,因為他們的孩子大多很獨立、很安靜、很配合,很懂事。
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。
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,他們沒有多少育兒書籍,反倒有專門的嬰兒睡眠書籍、指導手冊。
嬰孩還需要睡眠書籍?!
在我們看來,可能更多的是父母需要一本睡眠書籍,因為自從有了孩子,每天都處於缺睡狀態!甚至在幾年之內,都不用奢望想要睡一個安穩覺,孩子半夜總是有出不完的狀況。
對於嬰兒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,法國媽媽們總是強調,孩子是自己找到「節奏」,自己不學而會的,說他們並沒有過多地干預孩子,只是跟著孩子的「節奏」走,是孩子自己幾個月就開始「決定」要一覺睡到天光!
可是如果是孩子自己做到的,那麼,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做不到呢?
其實,要解鎖這個問題,關鍵點在於深入觀察法國媽媽們的育兒習慣。
法國媽媽大多「慢半拍」,不管是在孩子睡眠上,還是孩子的日常教育上,就是說遇到什麼情況,她們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「暫停」一下,先觀察下孩子,然後再做出反應。
其實,要說這是育兒觀念,倒不如說是一種民族文化,大家都這麼做,以至於媽媽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,自己從孩子剛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在訓練孩子的睡眠習慣,覺得孩子是自己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。
對於嬰兒睡眠,法國媽媽只做了兩件事情:
(一)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,讓孩子分辨白天黑夜。
法國媽媽在白天的時候,保持光線的明亮,就算是寶寶在小憩,也不拉上窗帘,白天就該有白天的樣子;而到了晚上,睡覺的時候,則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、黑暗的環境。
這樣,讓孩子有日夜的概念,有助於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作息習慣。
(二)法國媽媽採取「暫停」方式,延遲應對孩子的夜起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重新入睡。
法國媽媽在孩子半夜有動靜,翻身、哼唧、甚至哭泣的時候,一般都不會立刻衝過去安撫孩子,而是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一會,大概是5-10分鐘之後,看看寶寶能不能自己重新入睡,確實不行了才哄一哄。
這麼做的好處就是,如果孩子只是處在睡眠周期的銜接期,他自己掙扎著學會了重新入睡,那麼下一次再入睡就顯得容易多了,孩子很快就能「搞定自己的夜晚」。
六、孩子晚上無需進食,「慢半拍」媽媽大多能擁有一個睡眠質量良好的孩子。
很多專家告訴我們,「親密育兒」的重要性,所以,媽媽們在孩子有動靜的時候,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安撫孩子,生怕去慢了,孩子就沒辦法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了。
其實,夜間的情況跟白天不一樣,由於睡眠固有的特點,孩子夜間的動作,可能並不是真的醒過來,「暫停」法只是觀察,延遲反應,確定寶寶是不是真的醒了,等那麼一會是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心理創傷的,反而能夠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重新入睡,如果觀察了一會,發現孩子確實醒了,那就該過去安撫孩子。
「慢半拍」的媽媽,大多擁有一個「良好睡眠」的孩子。
孩子夜間「醒來」是一個正常生理現象,寶媽不要主觀地覺得孩子餓了,一味給她餵奶,這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腸道負擔,也剝奪了孩子學習重新入睡的能力。
也不要隨便抱起孩子,初生兒脊椎發育還不健全,抱太多不利於孩子的發育,容易養成抱睡的壞習慣,媽媽可以選擇輕輕拍打的方式哄孩子睡覺。
只要做到上面幾點,大多數孩子都是能夠在很小的年紀就做到不夜起,這樣,不單是對孩子的健康發育有好處,也可以還父母充足的睡眠,以應付白天繁重的工作、生活任務。
各位對「法式育兒」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交流探討!
[編者注:關於法式育兒,部分觀點摘錄《法國媽媽育兒經》一書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哦!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