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有需要安慰的時候,安慰是一種具有治癒療效的力量,它鼓勵受傷的靈魂重新振作起來。然而,那些真正有效的安慰才能事半功倍,心理學家認為,真正安慰一個人,只需要三句話就夠了。
「我現在願意聽你一個人說」
需要被安慰的人內心必然是有一大堆苦水等著傾訴,負面情緒需要被釋放出來,如果我們願意真誠地聽他們講而不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時,等他們完整地傾訴完後,我們的安慰就已經完成了一半。
最忌諱的就是對方剛說出自己的煩心事,你就馬上開始說你自己類似的悲慘經歷。法國中世紀哲學家彼得·阿伯拉爾認為「比慘」,會讓被安慰者感覺自己的痛苦其實只是庸人自擾。因為很多人都會經歷,所以他不應該傷心。可是事實上,當你說出你類似的經歷試圖去安慰對方時,說出來的那一瞬間也許讓對方覺得有同病相憐的感受,他以為自己得到了認同。但是過一會,他會覺得你不夠真誠,因為他的情緒還沒有得到釋放就被你中途「阻止」了。所以說,比慘對於安慰,更像是剝奪對方傾訴情緒的權利和慾望。
「我理解你的情緒,你可以慢慢地說」
當人處於負面的情緒當中,我們不應該想盡辦法把他拉出來,而是應該幫助他去接納理解自己的這種複雜的負面情緒。唯有正視,才能放下。
在專業的心理諮詢過程中,心理諮詢師都擁有優秀的傾聽能力,在表達關心的同時,認真傾聽更為重要。我們在安慰別人時,不要求快,不要給對方壓力,靜靜地聽對方說完自己的煩惱,讓他慢慢地把事情一件一件說清楚。不要著急地給對方提建議,可以多用一些問句,帶著對方一點點傾吐出來,幫助他們放下內心的不安。安慰不一定能幫助人解決實際問題,但是它的功能就是幫助對方釋放情緒。
「我明白,我懂」在安慰他人時,保持同理心是十分重要的。著名的心理學家 Teresa Wiseman 在關於「同理心」的研究中認為:同理心就是能與人一起感受。具有同理心的人,可以接受不同的觀點,同時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他人的觀點。他們深深地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,隨便評價其實是自己的失禮。同理心有別於「同情心」,同情心是好的,但是會讓被安慰的人覺得自己處於弱勢地位。而同理心卻能起到很好的安慰效果,但是同理心只是安慰的基礎,在表達了你對對方的理解後,還要靈活運用談話技巧幫助他解開心結。
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,我們選擇安慰對方就選擇了和對方待在一起,共同面對那些不安的情緒。情緒來臨時,不要趕走它,否定它。當我們正視情緒、接納情緒後,那些激烈的不安都會慢慢平靜,最後,我們都會笑著重新站起來。參考資料:《心理學導論》
心理學家:真正安慰一個人,只需要三句話
每個人都有需要安慰的時候,安慰是一種具有治癒療效的力量,它鼓勵受傷的靈魂重新振作起來。然而,那些真正有效的安慰才能事半功倍,心理學家認為,真正安慰一個人,只需要三句話就夠了。
「我現在願意聽你一個人說」
需要被安慰的人內心必然是有一大堆苦水等著傾訴,負面情緒需要被釋放出來,如果我們願意真誠地聽他們講而不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時,等他們完整地傾訴完後,我們的安慰就已經完成了一半。
最忌諱的就是對方剛說出自己的煩心事,你就馬上開始說你自己類似的悲慘經歷。法國中世紀哲學家彼得·阿伯拉爾認為「比慘」,會讓被安慰者感覺自己的痛苦其實只是庸人自擾。因為很多人都會經歷,所以他不應該傷心。
可是事實上,當你說出你類似的經歷試圖去安慰對方時,說出來的那一瞬間也許讓對方覺得有同病相憐的感受,他以為自己得到了認同。但是過一會,他會覺得你不夠真誠,因為他的情緒還沒有得到釋放就被你中途「阻止」了。所以說,比慘對於安慰,更像是剝奪對方傾訴情緒的權利和慾望。
「我理解你的情緒,你可以慢慢地說」
當人處於負面的情緒當中,我們不應該想盡辦法把他拉出來,而是應該幫助他去接納理解自己的這種複雜的負面情緒。唯有正視,才能放下。
在專業的心理諮詢過程中,心理諮詢師都擁有優秀的傾聽能力,在表達關心的同時,認真傾聽更為重要。我們在安慰別人時,不要求快,不要給對方壓力,靜靜地聽對方說完自己的煩惱,讓他慢慢地把事情一件一件說清楚。
不要著急地給對方提建議,可以多用一些問句,帶著對方一點點傾吐出來,幫助他們放下內心的不安。安慰不一定能幫助人解決實際問題,但是它的功能就是幫助對方釋放情緒。
「我明白,我懂」
在安慰他人時,保持同理心是十分重要的。著名的心理學家 Teresa Wiseman 在關於「同理心」的研究中認為:同理心就是能與人一起感受。
具有同理心的人,可以接受不同的觀點,同時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他人的觀點。他們深深地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,隨便評價其實是自己的失禮。
同理心有別於「同情心」,同情心是好的,但是會讓被安慰的人覺得自己處於弱勢地位。而同理心卻能起到很好的安慰效果,但是同理心只是安慰的基礎,在表達了你對對方的理解後,還要靈活運用談話技巧幫助他解開心結。
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,我們選擇安慰對方就選擇了和對方待在一起,共同面對那些不安的情緒。情緒來臨時,不要趕走它,否定它。當我們正視情緒、接納情緒後,那些激烈的不安都會慢慢平靜,最後,我們都會笑著重新站起來。
參考資料:《心理學導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