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蘇定偉
2020年6月5日,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出爐:文翁、司馬相如、陳壽、常璩、陳子昂、薛濤、格薩爾王、張栻、秦九韶、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。10位歷史名人中,有兩人來自南充:司馬相如、陳壽。
2019年8月,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申報工作啟動。經過前期13位專家書面評議和15位專家集中初評,形成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初評名單。採取專題論證、座談研討等方式,多次組織省內知名專家學者,綜合考慮名人時代、民族、地域、代表性,對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初評名單進行深入論證,形成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建議名單,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,最終確定這10人入選。
這10位名人,從漢代到清代,來自政治、文學、思想、教育、科學、史學等領域,他們作為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,以敢為人先、善於創新創造的突出特點,在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開創多個第一,人格魅力光照千秋,功績成就影響至今。
司馬相如文脈賡續百世
司馬相如(約公元前179年—前118年),字長卿,生於西漢巴郡安漢縣(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),長於蜀郡成都(今四川省成都市)。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,因病免,客游於梁。梁孝王死後,相如歸蜀,得臨邛(今成都邛崍市)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。漢武帝讀到其居梁時所作《子虛賦》,大為讚賞,因得召見,任為郎。曾拜中郎將奉使西南,後轉任孝文園令,晚年免官閑居而卒。
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奠基者和蜀學的開創者,也是通《爾雅》、著《凡將篇》的訓詁學家,還是一位古蜀歷史學家和博物學家。司馬相如被譽為「辭賦之宗」,歷代備受推崇。其《子虛賦》《上林賦》《諭巴蜀檄》《難蜀父老》《諫獵疏》《封禪文》等,皆為傳世名篇。作為卓越的政治家,其奉使西南,注意妥善處理朝廷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,解決社會治理和經濟貿易等問題,是拓邊功臣,西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之一。
司馬相如是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。其一生的傳奇經歷和做「非常之事」、建「非常之功」,為後輩巴蜀學人的事業進取和人生追求樹立了榜樣,正如《漢書·地理志》所說「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,以文辭顯於世,鄉黨慕循其跡」,「相如為之師」。司馬相如的學養和寫作,具有鮮明的巴蜀文化特徵。他在蜀中學業養成,精通經書、史籍、子學,又能以儒學為本,融匯諸家之學,勉力推進文化學術的發展進步。
司馬相如在四川的歷史遺存有:蓬安縣正傾力進行「相如故城」的修復建設,已恢復文明門、紫氣門、蓬州州署、玉環書院等,正加緊重建司馬相如祠堂。成都市今存駟馬橋、琴台路、文君井等遺址或紀念地。
司馬相如具有讀書人可貴的淑世情懷,故能仁民愛物。其文章體現了春秋大義、家國情懷。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李大明稱,司馬相如是一代賦聖、文宗,文脈綿賡,沾溉百世。
陳壽會通古今寫三國史實
陳壽(公元233年—297年),字承祚,巴西郡安漢縣(今南充市)人,著名史學家。陳壽少時好學,師事同郡學者譙周,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、東觀秘書郎、觀閣令史、散騎黃門侍郎等職。蜀降晉後,歷任著作郎、長廣太守、治書侍御史、太子中庶子等職。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,陳壽歷經十年艱辛,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《三國志》。元康七年(公元297年)病逝。
陳壽與司馬遷、班固齊名,史稱「並遷雙固」,編撰了史學名著《三國志》,該書與《史記》《漢書》《後漢書》合稱「前四史」。陳壽在《三國志》里,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載了蜀漢「必以人為本」「弘毅寬厚」「賞罰必信」的治國理念和蜀地儒學、經學及其師承流變的情形,對巴蜀歷史文化和蜀學、經學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陳壽在傳承漢代史學傳統的基礎上,首創紀傳體斷代國別史體例體裁,以新的範式書寫了三國時代複雜多變的歷史風雲畫卷,為後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人物的信史,並成為後世《三國演義》、三國文化的底蘊所在。編纂《益部耆舊傳》,保存巴蜀歷史文化。撰《官司論》,主張制度改革,與時俱進,順應歷史潮流。
陳壽在四川的歷史遺存有:南充市有陳壽舊居、萬卷樓舊址、陳壽公園、陳壽衣冠冢等紀念場館。
陳壽勇於創新,不拘一格,敢破舊制的創新創造精神,實為今人應當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。其一生雖屢歷逆境卻不事權貴,體現了中華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和風骨。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、教授何一民稱,陳壽學富五車,會通古今,書寫三國史事,探究歷史演變。
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 南充兩人上榜
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蘇定偉
2020年6月5日,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出爐:文翁、司馬相如、陳壽、常璩、陳子昂、薛濤、格薩爾王、張栻、秦九韶、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。10位歷史名人中,有兩人來自南充:司馬相如、陳壽。
2019年8月,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申報工作啟動。經過前期13位專家書面評議和15位專家集中初評,形成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初評名單。採取專題論證、座談研討等方式,多次組織省內知名專家學者,綜合考慮名人時代、民族、地域、代表性,對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初評名單進行深入論證,形成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建議名單,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,最終確定這10人入選。
這10位名人,從漢代到清代,來自政治、文學、思想、教育、科學、史學等領域,他們作為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,以敢為人先、善於創新創造的突出特點,在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開創多個第一,人格魅力光照千秋,功績成就影響至今。
司馬相如文脈賡續百世
司馬相如(約公元前179年—前118年),字長卿,生於西漢巴郡安漢縣(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),長於蜀郡成都(今四川省成都市)。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,因病免,客游於梁。梁孝王死後,相如歸蜀,得臨邛(今成都邛崍市)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。漢武帝讀到其居梁時所作《子虛賦》,大為讚賞,因得召見,任為郎。曾拜中郎將奉使西南,後轉任孝文園令,晚年免官閑居而卒。
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奠基者和蜀學的開創者,也是通《爾雅》、著《凡將篇》的訓詁學家,還是一位古蜀歷史學家和博物學家。司馬相如被譽為「辭賦之宗」,歷代備受推崇。其《子虛賦》《上林賦》《諭巴蜀檄》《難蜀父老》《諫獵疏》《封禪文》等,皆為傳世名篇。作為卓越的政治家,其奉使西南,注意妥善處理朝廷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,解決社會治理和經濟貿易等問題,是拓邊功臣,西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之一。
司馬相如是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。其一生的傳奇經歷和做「非常之事」、建「非常之功」,為後輩巴蜀學人的事業進取和人生追求樹立了榜樣,正如《漢書·地理志》所說「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,以文辭顯於世,鄉黨慕循其跡」,「相如為之師」。司馬相如的學養和寫作,具有鮮明的巴蜀文化特徵。他在蜀中學業養成,精通經書、史籍、子學,又能以儒學為本,融匯諸家之學,勉力推進文化學術的發展進步。
司馬相如在四川的歷史遺存有:蓬安縣正傾力進行「相如故城」的修復建設,已恢復文明門、紫氣門、蓬州州署、玉環書院等,正加緊重建司馬相如祠堂。成都市今存駟馬橋、琴台路、文君井等遺址或紀念地。
司馬相如具有讀書人可貴的淑世情懷,故能仁民愛物。其文章體現了春秋大義、家國情懷。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李大明稱,司馬相如是一代賦聖、文宗,文脈綿賡,沾溉百世。
陳壽會通古今寫三國史實
陳壽(公元233年—297年),字承祚,巴西郡安漢縣(今南充市)人,著名史學家。陳壽少時好學,師事同郡學者譙周,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、東觀秘書郎、觀閣令史、散騎黃門侍郎等職。蜀降晉後,歷任著作郎、長廣太守、治書侍御史、太子中庶子等職。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,陳壽歷經十年艱辛,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《三國志》。元康七年(公元297年)病逝。
陳壽與司馬遷、班固齊名,史稱「並遷雙固」,編撰了史學名著《三國志》,該書與《史記》《漢書》《後漢書》合稱「前四史」。陳壽在《三國志》里,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載了蜀漢「必以人為本」「弘毅寬厚」「賞罰必信」的治國理念和蜀地儒學、經學及其師承流變的情形,對巴蜀歷史文化和蜀學、經學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陳壽在傳承漢代史學傳統的基礎上,首創紀傳體斷代國別史體例體裁,以新的範式書寫了三國時代複雜多變的歷史風雲畫卷,為後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人物的信史,並成為後世《三國演義》、三國文化的底蘊所在。編纂《益部耆舊傳》,保存巴蜀歷史文化。撰《官司論》,主張制度改革,與時俱進,順應歷史潮流。
陳壽在四川的歷史遺存有:南充市有陳壽舊居、萬卷樓舊址、陳壽公園、陳壽衣冠冢等紀念場館。
陳壽勇於創新,不拘一格,敢破舊制的創新創造精神,實為今人應當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。其一生雖屢歷逆境卻不事權貴,體現了中華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和風骨。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、教授何一民稱,陳壽學富五車,會通古今,書寫三國史事,探究歷史演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