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鍾媽聊育兒(文章原創,版權歸本作者所有,歡迎個人轉發分享)
大家好,今天開始先給大家舉兩個例子。孩子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,有好的也有不好的,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。在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熟時,他還在意家長和教師的外在評價,這時候家長和教師的有效反饋就非常重要。我來邀請大家看兩個家長遇到的問題。
案例一:一位家長說「我兒子一年級,寫作業就是不認真,明明在田格本上寫數字可以寫得好,可是做練習冊就寫得亂七八糟。跟他說好好寫又不聽,而且非常倔強。」你看「寫的不好,跟他說又他不聽」,家長急不急?那這種情況下,家長真是不知道是要如何去跟孩子說,才能夠讓孩子好好聽,而且能夠去主動地找方法去改進。
案例二:另一個家長的問題聽起來就幸福的多。她說「今天兒子在期末綜合評定的小演講中失利了,上了講台以後,什麼話也說不出口,原因是太緊張了。最後老師實在沒辦法,怕耽誤別的同學就讓他下去了。唉,晚上我就問他怎麼沒講出來呀,他說媽媽,我就是很緊張,拿著稿子像這樣張著嘴,就是說不出聲」。哎,這時作為媽媽要怎麼做?
怎麼能夠不但鼓勵到他,還讓他看到自己行為中已經做得好的部分?這個孩子媽媽跟兒子說「我覺得你很勇敢啊,明明當時緊張的不得了,可你還是堅持了好幾分鐘,嘗試著講出來。你和你的緊張做鬥爭。唉,這個讓我想起我們一起練那個金雞獨立的時候,你開始只能堅持18秒,後來你堅持不服輸,都能站到3分鐘了。如果李老師後天又給你機會,讓你再講一次,你怎麼辦?」
孩子上台演講,家長應該怎樣鼓勵孩子不緊張?你看這個就是我說的方法,媽媽用了這個方法跟兒子說的三句話,句句重要。
第一句:是「你很勇敢」,而且這個「勇敢」,她說得很具體:「你當時很緊張,可你還是堅持了幾分鐘,嘗試講出來,你和你緊張的情緒在作鬥爭」。看,甚至孩子自己都沒看到自己的這個行為價值,家長把它點出來,讓孩子看到,孩子才會相信原來我真的勇敢。
第二句話:中說「上一次你開始練金雞獨立,你不行,後來你努力堅持,能夠達到3分鐘了。你行了。所以我相信你要練就能行」,給孩子聯接已有的、真實的成功經驗。
第三句話:不是告訴兒子「你要好好練」,而是問「後天老師又給你一個機會,你怎麼辦?」啟發式問句給到孩子。這三句話反饋的都很恰當。
結果他兒子說的什麼,你猜猜?他說「媽媽,找張我們全班同學的照片,給我投放到電視上,我對著電視練幾遍」。哎,這孩子自己就找到了很好的一個辦法。所以,鼓勵用得好,效果會特別好。
對於孩子的緊張問題,是不是只有鼓勵才有效?教育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,把學生分成4組。前3組在一個房間參加實驗。第1組為激勵組,每次任務後給予鼓勵和表揚;第2組為訓斥組,每次任務後對存在的任何問題都要嚴加批評和訓斥;第3組為旁聽組,每次任務後不給予任何評價,只讓其他的小組在旁邊聽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;第4組為忽視組,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,在一個單獨的房間,每次任務後也不給予任何評價。
你猜哪組成績最好?對,是激勵組。那哪組成績最差呢?是訓斥組,還是旁聽組,還是忽視組呢?結果表明,成績最差的是第4組(忽視組)。為什麼沒有反饋的時候成績不行?因為學習行為,如果沒有老師的反饋,自己也找不到客觀的標準去評價的時候,那孩子就看不到這個學習行為的後果,那他的學習行為其實很難堅持下來的。
所以反饋不管是積極的激勵,還是反面的批評,做好了都一樣有效果。而反饋中重要的是,要去找到孩子的行為中的有效因素強化到它,找到消極因素,將它具體指出來,並找到解決辦法。
孩子數學不認真,在練習冊上寫的亂七八糟,家長應該怎樣鼓勵和批評?那我們再回到剛才第一個案例中孩子的行為,我們要怎麼反饋?「一年級,數學不認真,數字在田格本上明明可以寫得好,可是到練習冊上就寫得亂七八糟」。好,如果只是這些信息,問我可以怎麼激勵,那我一定說我也不知道。為什麼?因為我確實沒有看到可以激勵的點呀。問我怎麼批評,那我也不知道,因為如果我只說「寫得這麼亂,下次努力寫好點兒」,那也一定沒有效果。那我們怎麼能找到可激勵或批評的點?我們要首先對孩子的學習任務進行分析,要對學習行為進行觀察。
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練習冊要寫得工整,那我們就要去分析:練習冊如果想寫的工整,那它和田格本上寫字的區別是什麼?這時我們就可以用思維導圖法去進行思維發散,去找到所有可能的因素。比如這種區別是在心態上的差異?還是因為田格本有格,而練習冊沒格,不好對齊?還是因為任務的變化,田格本上任務簡單,寫一排數字,而到寫練習冊的時候,他可能要有多重任務,比較複雜。所以孩子的注意力不只集中在寫上,還要集中在思考上,這就比較難?還是因為練習冊的任務量比較大,所以孩子沒法堅持都寫得工整?你看這麼多的影響因素,想要寫好練習冊還真不是媽媽所說的「明明能寫好,偏偏不好好寫」這麼簡單。
對於孩子出現一些問題,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?所以對於一個孩子的行為,不管是好行為還是不好行為,我們要想對這個孩子的行為給一個有效的反饋,我們一定要琢磨好,然後在旁邊先做觀察,先看明白。我們說有效反饋、用對方法,其實說的還不只是怎麼去對付這個孩子,我們說的更多的是怎麼去理解這個孩子。你理解了他的行為,你才能找到他行為中的積極因素進行激勵,找到行為中的消極因素去解決。如果你批評孩子只有籠統一句話說「你明明能寫好,卻不好好寫」。那對他就不太公平,比如孩子在這個行為需要的6種能力里他做對了3點,卻一直在被批評,孩子可會憤怒「明明我努力,你卻看不到」,那他就可能會倔強、逃避不肯承認。
如果在這6點能力里,你看到他做到了3點,那就要具體地說出來這3點做得怎麼好。說完這3點後,你再聚焦一個要求提出來,別一次提太多,孩子壓力會太大反倒改不好。比如,你發現他在練習冊上寫字時速度有點快,下筆不穩,那你就說「媽媽看到你寫田格本的時候啊,一筆一畫的,靜心慢慢寫,字好看;而你寫練習冊的時候速度就有點快,這個字寫出來就有點草。那你看寫得整潔還是草,差的原來是這個時間,那你看看你怎麼能提醒自己把速度放慢一點,寫得穩一點,把練習冊寫得像田格本一樣工整?」哦,那孩子就明白,原來我需要調整的是速度,想出辦法把速度調慢就好。
所以在反饋中用對方法很重要。不要盲目地誇孩子,也不要盲目地批評孩子。你要進行長期的觀察和分析,這樣你的眼睛才會變得更敏銳,才能夠很好地捕捉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和做得不好的地方,給出有效的反饋,提升孩子學習熱情。這裡是鍾媽聊育兒,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,我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;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!(圖片來源於網路,侵權請告知)
家長應該用什麼方法,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熱情?父母們趕緊學學吧
文|鍾媽聊育兒(文章原創,版權歸本作者所有,歡迎個人轉發分享)
大家好,今天開始先給大家舉兩個例子。孩子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,有好的也有不好的,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。在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熟時,他還在意家長和教師的外在評價,這時候家長和教師的有效反饋就非常重要。我來邀請大家看兩個家長遇到的問題。
案例一:一位家長說「我兒子一年級,寫作業就是不認真,明明在田格本上寫數字可以寫得好,可是做練習冊就寫得亂七八糟。跟他說好好寫又不聽,而且非常倔強。」你看「寫的不好,跟他說又他不聽」,家長急不急?那這種情況下,家長真是不知道是要如何去跟孩子說,才能夠讓孩子好好聽,而且能夠去主動地找方法去改進。
案例二:另一個家長的問題聽起來就幸福的多。她說「今天兒子在期末綜合評定的小演講中失利了,上了講台以後,什麼話也說不出口,原因是太緊張了。最後老師實在沒辦法,怕耽誤別的同學就讓他下去了。唉,晚上我就問他怎麼沒講出來呀,他說媽媽,我就是很緊張,拿著稿子像這樣張著嘴,就是說不出聲」。哎,這時作為媽媽要怎麼做?
怎麼能夠不但鼓勵到他,還讓他看到自己行為中已經做得好的部分?這個孩子媽媽跟兒子說「我覺得你很勇敢啊,明明當時緊張的不得了,可你還是堅持了好幾分鐘,嘗試著講出來。你和你的緊張做鬥爭。唉,這個讓我想起我們一起練那個金雞獨立的時候,你開始只能堅持18秒,後來你堅持不服輸,都能站到3分鐘了。如果李老師後天又給你機會,讓你再講一次,你怎麼辦?」
孩子上台演講,家長應該怎樣鼓勵孩子不緊張?
你看這個就是我說的方法,媽媽用了這個方法跟兒子說的三句話,句句重要。
第一句:是「你很勇敢」,而且這個「勇敢」,她說得很具體:「你當時很緊張,可你還是堅持了幾分鐘,嘗試講出來,你和你緊張的情緒在作鬥爭」。看,甚至孩子自己都沒看到自己的這個行為價值,家長把它點出來,讓孩子看到,孩子才會相信原來我真的勇敢。
第二句話:中說「上一次你開始練金雞獨立,你不行,後來你努力堅持,能夠達到3分鐘了。你行了。所以我相信你要練就能行」,給孩子聯接已有的、真實的成功經驗。
第三句話:不是告訴兒子「你要好好練」,而是問「後天老師又給你一個機會,你怎麼辦?」啟發式問句給到孩子。這三句話反饋的都很恰當。
結果他兒子說的什麼,你猜猜?他說「媽媽,找張我們全班同學的照片,給我投放到電視上,我對著電視練幾遍」。哎,這孩子自己就找到了很好的一個辦法。所以,鼓勵用得好,效果會特別好。
對於孩子的緊張問題,是不是只有鼓勵才有效?
教育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,把學生分成4組。前3組在一個房間參加實驗。第1組為激勵組,每次任務後給予鼓勵和表揚;第2組為訓斥組,每次任務後對存在的任何問題都要嚴加批評和訓斥;第3組為旁聽組,每次任務後不給予任何評價,只讓其他的小組在旁邊聽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;第4組為忽視組,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,在一個單獨的房間,每次任務後也不給予任何評價。
你猜哪組成績最好?對,是激勵組。那哪組成績最差呢?是訓斥組,還是旁聽組,還是忽視組呢?結果表明,成績最差的是第4組(忽視組)。為什麼沒有反饋的時候成績不行?因為學習行為,如果沒有老師的反饋,自己也找不到客觀的標準去評價的時候,那孩子就看不到這個學習行為的後果,那他的學習行為其實很難堅持下來的。
所以反饋不管是積極的激勵,還是反面的批評,做好了都一樣有效果。而反饋中重要的是,要去找到孩子的行為中的有效因素強化到它,找到消極因素,將它具體指出來,並找到解決辦法。
孩子數學不認真,在練習冊上寫的亂七八糟,家長應該怎樣鼓勵和批評?
那我們再回到剛才第一個案例中孩子的行為,我們要怎麼反饋?「一年級,數學不認真,數字在田格本上明明可以寫得好,可是到練習冊上就寫得亂七八糟」。好,如果只是這些信息,問我可以怎麼激勵,那我一定說我也不知道。為什麼?因為我確實沒有看到可以激勵的點呀。問我怎麼批評,那我也不知道,因為如果我只說「寫得這麼亂,下次努力寫好點兒」,那也一定沒有效果。那我們怎麼能找到可激勵或批評的點?我們要首先對孩子的學習任務進行分析,要對學習行為進行觀察。
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練習冊要寫得工整,那我們就要去分析:練習冊如果想寫的工整,那它和田格本上寫字的區別是什麼?這時我們就可以用思維導圖法去進行思維發散,去找到所有可能的因素。比如這種區別是在心態上的差異?還是因為田格本有格,而練習冊沒格,不好對齊?還是因為任務的變化,田格本上任務簡單,寫一排數字,而到寫練習冊的時候,他可能要有多重任務,比較複雜。所以孩子的注意力不只集中在寫上,還要集中在思考上,這就比較難?還是因為練習冊的任務量比較大,所以孩子沒法堅持都寫得工整?你看這麼多的影響因素,想要寫好練習冊還真不是媽媽所說的「明明能寫好,偏偏不好好寫」這麼簡單。
對於孩子出現一些問題,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?
所以對於一個孩子的行為,不管是好行為還是不好行為,我們要想對這個孩子的行為給一個有效的反饋,我們一定要琢磨好,然後在旁邊先做觀察,先看明白。我們說有效反饋、用對方法,其實說的還不只是怎麼去對付這個孩子,我們說的更多的是怎麼去理解這個孩子。你理解了他的行為,你才能找到他行為中的積極因素進行激勵,找到行為中的消極因素去解決。如果你批評孩子只有籠統一句話說「你明明能寫好,卻不好好寫」。那對他就不太公平,比如孩子在這個行為需要的6種能力里他做對了3點,卻一直在被批評,孩子可會憤怒「明明我努力,你卻看不到」,那他就可能會倔強、逃避不肯承認。
如果在這6點能力里,你看到他做到了3點,那就要具體地說出來這3點做得怎麼好。說完這3點後,你再聚焦一個要求提出來,別一次提太多,孩子壓力會太大反倒改不好。比如,你發現他在練習冊上寫字時速度有點快,下筆不穩,那你就說「媽媽看到你寫田格本的時候啊,一筆一畫的,靜心慢慢寫,字好看;而你寫練習冊的時候速度就有點快,這個字寫出來就有點草。那你看寫得整潔還是草,差的原來是這個時間,那你看看你怎麼能提醒自己把速度放慢一點,寫得穩一點,把練習冊寫得像田格本一樣工整?」哦,那孩子就明白,原來我需要調整的是速度,想出辦法把速度調慢就好。
所以在反饋中用對方法很重要。不要盲目地誇孩子,也不要盲目地批評孩子。你要進行長期的觀察和分析,這樣你的眼睛才會變得更敏銳,才能夠很好地捕捉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和做得不好的地方,給出有效的反饋,提升孩子學習熱情。
這裡是鍾媽聊育兒,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,我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;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!
(圖片來源於網路,侵權請告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