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立國三百餘年,二度傾覆,皆緣外患,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。但是,這個王朝的血性,似乎在定都的選擇中可以一窺端倪。
到了北宋,得益於全球溫暖期的結束,突厥吐蕃早已滅亡, 契丹西夏尚不強大,軍事壓力驟減。這一點我們看看澶淵之盟就知道了,契丹拿了北宋財政收入零頭的零頭,就歡天喜地的百年無戰事了。我無意說北宋的軍事實力與契丹西夏相當。但是北宋強大的國力和人口優勢足以彌補軍事方面的短板。李元昊在好水川打了個大勝仗,但他還敢再打幾次這種勝仗嗎?終究還是雙方議和了事。
在這種情況下,軍政合一不再是剛需,定都開封的優勢更加明顯。後來的靖康之恥,關鍵不在於都城選址,而是女真的屬性。女真能夠吊打遼軍,遼軍又吊打宋軍,按今天的話來說,這叫代差。開封的地理位置和防禦能力不如長安是事實,但這不過是次要因素罷了。這就好比,海灣戰爭,薩達姆的軍隊灰飛煙滅,難道可以說是都城沒選好?你看徽宗欽宗,死守開封,最後落得個牽羊禮。我高宗哪怕跑到海上,坐在大船里顛沛流離,我還是大宋的皇帝。我在哪,那就是大宋的都城。
再看都城之名臨安:臨安,臨時安在。你就算把都建到火星上去也沒用。給宋朝原子彈他也得亡國。生於不易,死於恥辱!同樣是宋軍,岳家軍如何?同樣是漢人,紅巾軍又如何?這人啊,思想出了問題沒得救。這國家,制度出了問題也沒得救。其他任何客觀因素都是虛的!契丹西夏真無敵了呢?不是別人強,是你弱懂么?不是漢人撈,是給你機會你不中用?宋朝之制度有問題,怨天怨地怨女人,捨不得自己手裡那點利益,還想永垂不朽哪有那麼好的事。
北宋但凡有點血性也不至於那麼慘。太窩囊了。紅巾軍那麼一群農民,還能燒了幾座都城,跟元朝的正規軍隊過手,都干到遼陽去了,摧毀了元朝整個的中國統治,俗話說,一將無能累死三軍,這一君(朝廷)無能,累死整個天下。契丹人比之金人如何?金人不被岳爺爺吊打?金人滿萬不能敵,比之蒙古人如何?紅巾軍那會,宋朝才亡六十年呢!
也不用紅巾軍那麼久遠的事了,郾城大捷離北宋滅亡才幾年啊。能有啥反思?門閥、士紳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,抱團抵抗、解構中央的動員力,是古中國悲劇循環的根源所在。你指望宋朝的門閥士紳,因為那雲在空中的所謂"華夷大防"有所挫敗,就去掀自己祖宗的舊賬嗎?其實我感覺,北宋滅亡和它的都城地形是有一定關係的。開封這個地方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原,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確實無險可守。
這有什麼好反思的。古人守在四夷,守在邊關,而非在腹心。就是今天也一樣,我們是守在東北內蒙,守在南海東海,和首都在哪兒有什麼關係。北宋國防的崩潰,從太原等北方軍事重鎮的淪陷就決定了。最強的北宋邊防軍都無法抵擋金人,再去組織長年在國內的和平部隊去作戰,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吃。
以為國都建設在險要就可以避免滅亡,那是山大王的思維模式,不是合格掌舵人的思維模式。今天的北京何嘗處於什麼險要之地,但是元明清三大王朝次第繼承了。元大都在徐達討伐之下很快崩潰。明北京不僅僅又也先圍城,還有後期的皇太極圍城。至於大清,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攻陷了北京。參考資料:《宋史·卷一》、《中國大百科全書-宋》、《宋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》版權所有:林苑浮生工作室出品:有態度、有溫度、有深度、史評隨筆。
當軍政合一不再是剛需,宋朝定都開封的優勢更加明顯?
宋朝立國三百餘年,二度傾覆,皆緣外患,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。但是,這個王朝的血性,似乎在定都的選擇中可以一窺端倪。
到了北宋,得益於全球溫暖期的結束,突厥吐蕃早已滅亡, 契丹西夏尚不強大,軍事壓力驟減。這一點我們看看澶淵之盟就知道了,契丹拿了北宋財政收入零頭的零頭,就歡天喜地的百年無戰事了。我無意說北宋的軍事實力與契丹西夏相當。但是北宋強大的國力和人口優勢足以彌補軍事方面的短板。李元昊在好水川打了個大勝仗,但他還敢再打幾次這種勝仗嗎?終究還是雙方議和了事。
在這種情況下,軍政合一不再是剛需,定都開封的優勢更加明顯。後來的靖康之恥,關鍵不在於都城選址,而是女真的屬性。女真能夠吊打遼軍,遼軍又吊打宋軍,按今天的話來說,這叫代差。開封的地理位置和防禦能力不如長安是事實,但這不過是次要因素罷了。這就好比,海灣戰爭,薩達姆的軍隊灰飛煙滅,難道可以說是都城沒選好?你看徽宗欽宗,死守開封,最後落得個牽羊禮。我高宗哪怕跑到海上,坐在大船里顛沛流離,我還是大宋的皇帝。我在哪,那就是大宋的都城。
再看都城之名臨安:臨安,臨時安在。你就算把都建到火星上去也沒用。給宋朝原子彈他也得亡國。生於不易,死於恥辱!同樣是宋軍,岳家軍如何?同樣是漢人,紅巾軍又如何?這人啊,思想出了問題沒得救。這國家,制度出了問題也沒得救。其他任何客觀因素都是虛的!契丹西夏真無敵了呢?不是別人強,是你弱懂么?不是漢人撈,是給你機會你不中用?宋朝之制度有問題,怨天怨地怨女人,捨不得自己手裡那點利益,還想永垂不朽哪有那麼好的事。
北宋但凡有點血性也不至於那麼慘。太窩囊了。紅巾軍那麼一群農民,還能燒了幾座都城,跟元朝的正規軍隊過手,都干到遼陽去了,摧毀了元朝整個的中國統治,俗話說,一將無能累死三軍,這一君(朝廷)無能,累死整個天下。契丹人比之金人如何?金人不被岳爺爺吊打?金人滿萬不能敵,比之蒙古人如何?紅巾軍那會,宋朝才亡六十年呢!
也不用紅巾軍那麼久遠的事了,郾城大捷離北宋滅亡才幾年啊。能有啥反思?門閥、士紳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,抱團抵抗、解構中央的動員力,是古中國悲劇循環的根源所在。你指望宋朝的門閥士紳,因為那雲在空中的所謂"華夷大防"有所挫敗,就去掀自己祖宗的舊賬嗎?其實我感覺,北宋滅亡和它的都城地形是有一定關係的。開封這個地方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原,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確實無險可守。
這有什麼好反思的。古人守在四夷,守在邊關,而非在腹心。就是今天也一樣,我們是守在東北內蒙,守在南海東海,和首都在哪兒有什麼關係。北宋國防的崩潰,從太原等北方軍事重鎮的淪陷就決定了。最強的北宋邊防軍都無法抵擋金人,再去組織長年在國內的和平部隊去作戰,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吃。
以為國都建設在險要就可以避免滅亡,那是山大王的思維模式,不是合格掌舵人的思維模式。今天的北京何嘗處於什麼險要之地,但是元明清三大王朝次第繼承了。元大都在徐達討伐之下很快崩潰。明北京不僅僅又也先圍城,還有後期的皇太極圍城。至於大清,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攻陷了北京。
參考資料:《宋史·卷一》、《中國大百科全書-宋》、《宋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》版權所有:林苑浮生工作室出品:有態度、有溫度、有深度、史評隨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