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」(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篇》),故「中央」即指中焦脾胃。「四旁」並不局限於四肢,除「中央」脾胃以外的其餘臟腑、十二經脈,甚至運行於全身的氣血津液等均屬於「四旁」範疇。路老認為:持中央可以「生養氣血」「滋養五臟」「生長肌肉」「束利機關」「通利孔竅」「滋養脈絡」,故調理脾胃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重中之重的核心。
調理脾胃的具體方法——怡情志,調升降,顧潤燥
怡情志
《素問》雲「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」情志病變以氣機失常為病機,主要損傷肝、脾、心。而脾居中屬土,為五臟六腑之源,最終必為情志所傷,致納運不常,升降失調,諸病由生。情志不暢易產生腹脹、噯氣、呃逆、納呆、痞滿等脾胃癥狀。
現代疾病特點:飽食多飲,情志所傷,滯而多郁。多因滯而虛,又因虛而滯。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運化者不得運化,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等代謝物積聚,最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治則:疏肝解郁,健脾和胃之法治之。
調升降
調升降,昇陽不犯上、和降不傷中。
健脾昇陽。升散力過強,易耗損脾氣脾陽,使脾氣下陷益甚,故治療時切不可專事升提而不補益不足之脾氣脾陽。治療脾氣下陷證,常以健脾為主,佐以昇陽。
調節升降是動中求衡的關鍵。少陽主升脾亦主升,但脾升有賴於少陽之助。臨證用藥時切不可片面使用升葯或降葯,而應升降結合,健脾昇陽時需佐以理氣降逆之品以防升提太過;和胃降逆時亦需佐以益氣昇陽之品以防降氣太過。治療寒熱錯雜之痞證時,以辛味葯升提,苦味葯瀉下,辛開苦降,升降並用。
顧潤燥
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,陽明燥土得陰始安」(《臨證指南醫案》)胃屬燥,脾屬濕,胃喜潤惡燥,脾喜燥惡濕,脾胃燥濕相濟,陰陽相合,方能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。脾為濕困,運化失健,則氣血生化乏源,水濕痰飲內生;胃為燥傷,胃陰虧虛,則虛熱內擾,胃失和降。故調理脾胃,不僅要調其升降,亦要顧其潤燥,以燥濕相濟,健脾和胃為主要治法。
重視滋養脾陰。脾陰是脾臟磨谷消食,運化水谷,化生營血津液,營養肢體,濡潤九竅的重要物質。脾陰虛常見食少納呆,脘腹脹滿,食後更甚,唇乾口燥等癥狀;而胃陰虛常見胃脘燒灼,消谷善飢,飢不欲食,口乾喜飲等表現。脾陰與胃陰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,故兩者即可單獨出現,亦可相兼為病。與「調升降」法類似,在「顧潤燥」時亦不可片面使用燥濕藥物或滋陰藥物。脾惡濕,治胃不宜過於潤降,過則傷脾;胃惡燥,治脾不宜過於剛燥,過則傷胃。燥濕之時佐以滋陰潤燥之品,滋陰之時佐以芳香辛燥之品,則燥濕相濟,相得益彰。
納化常,即保持胃的受納、脾的運化功能的正常。納化常則氣血得養,五髒得滋,肌肉得長,機關得利,孔竅得通,脈絡得暢。因此「納化常」是「怡情志」「調升降」「顧潤燥」的目標,是「持中央」的最終目的。
⊙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,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。
⊙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路,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。
脾臟——持中央,運四旁,調則——怡情志,調升降,顧潤燥
「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」(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篇》),故「中央」即指中焦脾胃。「四旁」並不局限於四肢,除「中央」脾胃以外的其餘臟腑、十二經脈,甚至運行於全身的氣血津液等均屬於「四旁」範疇。路老認為:持中央可以「生養氣血」「滋養五臟」「生長肌肉」「束利機關」「通利孔竅」「滋養脈絡」,故調理脾胃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重中之重的核心。
調理脾胃的具體方法——怡情志,調升降,顧潤燥
怡情志
《素問》雲「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」情志病變以氣機失常為病機,主要損傷肝、脾、心。而脾居中屬土,為五臟六腑之源,最終必為情志所傷,致納運不常,升降失調,諸病由生。情志不暢易產生腹脹、噯氣、呃逆、納呆、痞滿等脾胃癥狀。
現代疾病特點:飽食多飲,情志所傷,滯而多郁。多因滯而虛,又因虛而滯。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運化者不得運化,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等代謝物積聚,最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治則:疏肝解郁,健脾和胃之法治之。
調升降
調升降,昇陽不犯上、和降不傷中。
健脾昇陽。升散力過強,易耗損脾氣脾陽,使脾氣下陷益甚,故治療時切不可專事升提而不補益不足之脾氣脾陽。治療脾氣下陷證,常以健脾為主,佐以昇陽。
調節升降是動中求衡的關鍵。少陽主升脾亦主升,但脾升有賴於少陽之助。臨證用藥時切不可片面使用升葯或降葯,而應升降結合,健脾昇陽時需佐以理氣降逆之品以防升提太過;和胃降逆時亦需佐以益氣昇陽之品以防降氣太過。治療寒熱錯雜之痞證時,以辛味葯升提,苦味葯瀉下,辛開苦降,升降並用。
顧潤燥
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,陽明燥土得陰始安」(《臨證指南醫案》)胃屬燥,脾屬濕,胃喜潤惡燥,脾喜燥惡濕,脾胃燥濕相濟,陰陽相合,方能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。脾為濕困,運化失健,則氣血生化乏源,水濕痰飲內生;胃為燥傷,胃陰虧虛,則虛熱內擾,胃失和降。故調理脾胃,不僅要調其升降,亦要顧其潤燥,以燥濕相濟,健脾和胃為主要治法。
重視滋養脾陰。脾陰是脾臟磨谷消食,運化水谷,化生營血津液,營養肢體,濡潤九竅的重要物質。脾陰虛常見食少納呆,脘腹脹滿,食後更甚,唇乾口燥等癥狀;而胃陰虛常見胃脘燒灼,消谷善飢,飢不欲食,口乾喜飲等表現。脾陰與胃陰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,故兩者即可單獨出現,亦可相兼為病。與「調升降」法類似,在「顧潤燥」時亦不可片面使用燥濕藥物或滋陰藥物。脾惡濕,治胃不宜過於潤降,過則傷脾;胃惡燥,治脾不宜過於剛燥,過則傷胃。燥濕之時佐以滋陰潤燥之品,滋陰之時佐以芳香辛燥之品,則燥濕相濟,相得益彰。
納化常,即保持胃的受納、脾的運化功能的正常。納化常則氣血得養,五髒得滋,肌肉得長,機關得利,孔竅得通,脈絡得暢。因此「納化常」是「怡情志」「調升降」「顧潤燥」的目標,是「持中央」的最終目的。
⊙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,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。
⊙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路,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