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一晃眼,音樂人高曉松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。說起他這個個性十足的人,標籤實在太多,「斜杠」到我們,已經無法記住他的每一個身份。
最近他又被刷屏,是因為他還成為了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聚集九三學社的一員。圖片來源於高曉松微博
我看到自己朋友圈裡的成都九三學社成員,都對這位個性十足的會員加入,表示強烈的歡迎和興趣。
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,我覺得高曉松可能是學霸中的藝術家,藝術家中的學霸吧。
80年代,他從清華退學跑到北影學導演,也不是為了拿文憑,就是想去學一學自己喜歡的東西。
感覺他一點都不在乎文憑這些被外界看重和認可的東西,整個人都處在長期自學的狀態。
也許他做過的每一件事,都算不是做的最頂尖的那個人。但他把自己的精力分配給了很多項目,這本身就讓生命的寬度,增加了不少。這種不聚焦的人生,反而過得更為隨心所欲,讓人羨慕。
如今他靠著不帥的外表,成為一張嘴就是智慧滿滿、金句頻出的段子手,也算是他們整個高知家庭中,最有個性的一個了。
以至於他的媽媽張克群,人家本來就是梁思成的得意弟子,清華建築系的女學霸,國家註冊一級建築師。愛好畫畫和各種戲曲,德語、英語都很溜,一口北京腔張嘴,說話就像個相聲演員,很有個人魅力。但是,外界介紹她的時候,總會先灌上「高曉松媽媽」的頭銜。
當然他那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夫婦,外公張維和外婆陸士嘉,同樣也會被外界稱為:「高曉松的外公外婆」。
這幾天我正好看了一本清華系列的《雙子星座:張維和陸士嘉》,有意思的是,這本特別有趣的書,作者就是高曉松的媽媽張克群。
之前,我沒有看到過,寫自己父母親寫的可以這麼好玩的一本書。
但是通過講述高曉松外公外婆年輕時故事,大概也能感受到,高曉松一家人都是笑點滿滿,真是幽默基因遺傳到位的一家人。
02
高曉松的外公外婆都是資深學霸,外婆陸士嘉從小考試就高居第一。1911年出生的她,當年高考時,以高分被北師大物理系錄取,也是那年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。
而她考北師大第一考慮是不收學費,後來她考取公費留學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,也是為了去追隨世界著名流體力學權威大師普朗特。
她以不懈的努力及過人的才華和想為祖國效力的勇氣,終於感動了普朗特收下她。陸士嘉成為了普朗特的關門弟子,也是普朗特帶出來,唯一的亞裔女博士。
這個普朗特有多牛?他的學生就有大名鼎鼎的馮.卡門,這位學生是錢學森的老師。
陸士嘉取得博士學位了以後,才給未婚夫張維寫信,同意正式結婚。
兩人把德國聚在一起的中國留學生和關係好的外國朋友招集在一起,吃了一頓便飯,就算是結婚儀式了。
結婚那天,還鬧了一個笑話。其中有個人帶來一隻甲魚作為朝賀,但是這群成天忙於學習的人,沒人會做甲魚。不知道誰出了個主意,可以油炸著吃,結果把甲魚炸成了干殼,硬的一點也咬不動,這下徹底吃不成了。
當時德國正處在戰爭,大家的生活是很艱苦的。炸一隻沒法吃的甲魚,還把張維、陸士嘉夫婦一個月定量的油,都用光了,於是兩人蜜月那一個月,天天吃水煮菜,兩人笑稱是水煮蜜月。
後來,陸士嘉懷孕生女,可惜由於嚴重的營養不良沒有母乳,長女張克群長到6個月,還不如別人剛出生的孩子大,夫妻兩個人心痛不已。
這時,陸士嘉動了心思,準備辭職在家自己照顧孩子。
丈夫張維想了很久,拿出了兩個人當年定情信物——一支刻字的鋼筆,上次刻著陸士嘉對張維和自己的期待:「勿忘祖國」。
張維對妻子說:「我們兩個離開苦難中的中國,在法西斯猖獗的地方如此艱難的活著,難道只是為了養我們的孩子嗎?」
實際上,張維說出的這番話,是基於對妻子的了解和深愛,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人,他太清楚陸士嘉的擅長與志向了。愛一個人,就是尊重她和理解她,讓她放手做自己最擅長和最喜愛的事,才能真正的身心愉悅。
兩個人選擇了繼續投入學業和工作中,在自己德國好朋友的幫助下,把女兒送到了德國較為安全的偏遠山村,交給一個好心的校長太太幫忙養育。
以至於隔段時間去看女兒,女兒那會都不認識兩個人了。
實際上為了學業和工作,這對科學家夫婦也沒有辦法做到職場與家庭相平衡。
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,他們所做的,更多的是讓孩子自由成長。夫妻兩人一心想著學成歸國、報效祖國,隨時等待著回祖國。
一拿到了使館的簽證後,帶著女兒就準備返回中國,和已經相隔8、9年的國內家人早日團聚。
走到法國的時候,去看了法國的好友。臨行之前,好友夫婦一定要請他們去看歌劇。可女兒小克群看不懂,該怎麼辦呢?
你可能簡直想不到,張維想出來的辦法,竟是突然在女兒的屁股上打了兩巴掌。
莫名其妙突然挨打,年幼的女兒,一下子就哭了起來,妻子陸士嘉驚呆了。
丈夫張維這才解釋,孩子一哭就累了,就能早點睡,孩子一睡,他們好出去看歌劇。
結果,沒哭兩分鐘,孩子就累得睡著了。把孩子留在家裡,三個小時歌劇看回來,孩子還睡的好好的。
簡直想不到這會是科學家的育兒法,但這本書就是這麼真誠和坦誠。
03
實際上,讀完這本書,感覺在這個家裡,科學家夫婦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成就,孩子更多的時候是「放養」。
我們現在生活中,往往是對孩子管束很細,密切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,做個作業,爸媽都能氣的「心梗」。
以至於家長和孩子都很崩潰,最終從管束過多到放手不管,成了一個被迫的過程。而這對科學家夫婦,真的是因為工作太忙,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管孩子。
但是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愛,更多是源於生活上點點滴滴的關心,以及對孩子無條件的信任。
比如說,他們當年回到國內時,兩個人同時在一所學校當教授,女兒那個時候即將五歲,因為校方沒有幼兒園,女兒就直接進了小學,很長一段時間並不適應。
而這個家裡,父親張維除了鬼點子多,還是個特別具有幽默感的人。平時講課,喜歡深入淺出,特別喜歡講一些笑話調動氣氛。
在女兒的記憶里,總是父親帶著她和弟弟一起做各種遊戲,給他們講各種笑話的往事,每每回憶起來,滿滿的全是愛。
這對大科學家夫婦,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科研和教學上,為我國科技發展和工業成就上,儲備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。中年時的張維陸士嘉夫婦,來源於《雙子星座:張維與陸士嘉》
倒真是很少時間給孩子們講具體知識,包括女兒讀中學以後,長期住校,實際上和父母能在一起的時間也並不多。
04
生活並非永遠一帆風順。
在妻子陸士嘉42歲那年,又生了一個女兒,同樣是母女倆兩人身體很弱。
因為陸士嘉著急返回學校,給學生們上課,不得不把小女兒放到一家條件不錯的嬰兒託兒所全托。
結果,僅僅因為一場感冒沒有搶救過來,出世才5個月體弱多病的小女兒,竟意外離開了人世。
這對夫妻兩個人來說,是次巨大的打擊。兩個人強忍著悲痛,最初甚至連大女兒和兒子都沒有告訴。
記得那一年的5月份,天氣已經很熱了。大女兒克群穿了件薄絨衫去上學,母親非要追出來,讓她穿上一件棉大衣。
克群極力反對,心想,這麼熱的天還要穿大衣呀。
「熱了,你再脫。」母親很堅持。
「脫了還得拿著,麻煩死了,我不穿。」大女兒也很倔強。
「不穿,小心感冒。」母親很著急。
克群嚷嚷著:「病就病吧,死就死吧。」
突然克群,看到母親一下子坐在門口的台階上,用手捂著眼睛開始哭。
克群很驚訝,從來沒見過母親這麼脆弱。她趕快跑過來,問媽媽怎麼回事。
媽媽這才抱著她,哭著說:「你妹妹就是得了感冒,已經不在了。」
看著媽媽那麼傷心,克群也跟著哭了起來。媽媽摸著她的頭說:「我們已經失去了你妹妹,你可不能再生病了。」
大科學家夫婦,同樣可能會面臨普通人所遇到的悲傷和災難。
家庭教育同樣會留有很多遺憾,這也許就是人生本來的樣子。
05
大女兒第一次中考的時候失利,夫妻兩個人,沒有一個人,嫌棄和埋怨孩子給自己堂堂大學教授丟臉。
反而在孩子極度傷心的時候,安慰孩子:「小群,你主要上學太早,也正好趁這個機會休息一下。」
女兒張克群感動得兩淚漣漣,發奮再讀一年。考上了北京101中學,從此一直保持著全優的成績,最後考入清華建築系。
正是基於對孩子的了解和信任,這對科學家夫婦,讓孩子發揮了最大的自主學習能力。
他們給孩子的不是學習和了解知識本身,而是一種「授之於漁」的學習方法和思考力,以及對生活極度熱愛的能力,這是一種罕見的幽默感。
別小看了這種幽默感,這是一個人笑對生活所有挫折和磨難的基本意志力。
笑著面對生活,才能把苦難變成人世間的一首閃光的詩。
@作者妮妮:
曾任記者多年,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。
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,有深度的話癆達人,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。
個人微信公眾號:妮妮小屋(ninixw),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。
本文圖片來自網路,感謝原圖作者。
高曉松外公外婆:一對科學家夫婦的家庭教育也有遺憾
01
一晃眼,音樂人高曉松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。說起他這個個性十足的人,標籤實在太多,「斜杠」到我們,已經無法記住他的每一個身份。
最近他又被刷屏,是因為他還成為了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聚集九三學社的一員。
圖片來源於高曉松微博
我看到自己朋友圈裡的成都九三學社成員,都對這位個性十足的會員加入,表示強烈的歡迎和興趣。
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,我覺得高曉松可能是學霸中的藝術家,藝術家中的學霸吧。
80年代,他從清華退學跑到北影學導演,也不是為了拿文憑,就是想去學一學自己喜歡的東西。
感覺他一點都不在乎文憑這些被外界看重和認可的東西,整個人都處在長期自學的狀態。
也許他做過的每一件事,都算不是做的最頂尖的那個人。但他把自己的精力分配給了很多項目,這本身就讓生命的寬度,增加了不少。這種不聚焦的人生,反而過得更為隨心所欲,讓人羨慕。
如今他靠著不帥的外表,成為一張嘴就是智慧滿滿、金句頻出的段子手,也算是他們整個高知家庭中,最有個性的一個了。
以至於他的媽媽張克群,人家本來就是梁思成的得意弟子,清華建築系的女學霸,國家註冊一級建築師。愛好畫畫和各種戲曲,德語、英語都很溜,一口北京腔張嘴,說話就像個相聲演員,很有個人魅力。但是,外界介紹她的時候,總會先灌上「高曉松媽媽」的頭銜。
當然他那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夫婦,外公張維和外婆陸士嘉,同樣也會被外界稱為:「高曉松的外公外婆」。
這幾天我正好看了一本清華系列的《雙子星座:張維和陸士嘉》,有意思的是,這本特別有趣的書,作者就是高曉松的媽媽張克群。
之前,我沒有看到過,寫自己父母親寫的可以這麼好玩的一本書。
但是通過講述高曉松外公外婆年輕時故事,大概也能感受到,高曉松一家人都是笑點滿滿,真是幽默基因遺傳到位的一家人。
02
高曉松的外公外婆都是資深學霸,外婆陸士嘉從小考試就高居第一。1911年出生的她,當年高考時,以高分被北師大物理系錄取,也是那年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。
而她考北師大第一考慮是不收學費,後來她考取公費留學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,也是為了去追隨世界著名流體力學權威大師普朗特。
她以不懈的努力及過人的才華和想為祖國效力的勇氣,終於感動了普朗特收下她。陸士嘉成為了普朗特的關門弟子,也是普朗特帶出來,唯一的亞裔女博士。
這個普朗特有多牛?他的學生就有大名鼎鼎的馮.卡門,這位學生是錢學森的老師。
陸士嘉取得博士學位了以後,才給未婚夫張維寫信,同意正式結婚。
兩人把德國聚在一起的中國留學生和關係好的外國朋友招集在一起,吃了一頓便飯,就算是結婚儀式了。
結婚那天,還鬧了一個笑話。其中有個人帶來一隻甲魚作為朝賀,但是這群成天忙於學習的人,沒人會做甲魚。不知道誰出了個主意,可以油炸著吃,結果把甲魚炸成了干殼,硬的一點也咬不動,這下徹底吃不成了。
當時德國正處在戰爭,大家的生活是很艱苦的。炸一隻沒法吃的甲魚,還把張維、陸士嘉夫婦一個月定量的油,都用光了,於是兩人蜜月那一個月,天天吃水煮菜,兩人笑稱是水煮蜜月。
後來,陸士嘉懷孕生女,可惜由於嚴重的營養不良沒有母乳,長女張克群長到6個月,還不如別人剛出生的孩子大,夫妻兩個人心痛不已。
這時,陸士嘉動了心思,準備辭職在家自己照顧孩子。
丈夫張維想了很久,拿出了兩個人當年定情信物——一支刻字的鋼筆,上次刻著陸士嘉對張維和自己的期待:「勿忘祖國」。
張維對妻子說:「我們兩個離開苦難中的中國,在法西斯猖獗的地方如此艱難的活著,難道只是為了養我們的孩子嗎?」
實際上,張維說出的這番話,是基於對妻子的了解和深愛,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人,他太清楚陸士嘉的擅長與志向了。愛一個人,就是尊重她和理解她,讓她放手做自己最擅長和最喜愛的事,才能真正的身心愉悅。
兩個人選擇了繼續投入學業和工作中,在自己德國好朋友的幫助下,把女兒送到了德國較為安全的偏遠山村,交給一個好心的校長太太幫忙養育。
以至於隔段時間去看女兒,女兒那會都不認識兩個人了。
實際上為了學業和工作,這對科學家夫婦也沒有辦法做到職場與家庭相平衡。
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,他們所做的,更多的是讓孩子自由成長。夫妻兩人一心想著學成歸國、報效祖國,隨時等待著回祖國。
一拿到了使館的簽證後,帶著女兒就準備返回中國,和已經相隔8、9年的國內家人早日團聚。
走到法國的時候,去看了法國的好友。臨行之前,好友夫婦一定要請他們去看歌劇。可女兒小克群看不懂,該怎麼辦呢?
你可能簡直想不到,張維想出來的辦法,竟是突然在女兒的屁股上打了兩巴掌。
莫名其妙突然挨打,年幼的女兒,一下子就哭了起來,妻子陸士嘉驚呆了。
丈夫張維這才解釋,孩子一哭就累了,就能早點睡,孩子一睡,他們好出去看歌劇。
結果,沒哭兩分鐘,孩子就累得睡著了。把孩子留在家裡,三個小時歌劇看回來,孩子還睡的好好的。
簡直想不到這會是科學家的育兒法,但這本書就是這麼真誠和坦誠。
03
實際上,讀完這本書,感覺在這個家裡,科學家夫婦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成就,孩子更多的時候是「放養」。
我們現在生活中,往往是對孩子管束很細,密切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,做個作業,爸媽都能氣的「心梗」。
以至於家長和孩子都很崩潰,最終從管束過多到放手不管,成了一個被迫的過程。而這對科學家夫婦,真的是因為工作太忙,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管孩子。
但是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愛,更多是源於生活上點點滴滴的關心,以及對孩子無條件的信任。
比如說,他們當年回到國內時,兩個人同時在一所學校當教授,女兒那個時候即將五歲,因為校方沒有幼兒園,女兒就直接進了小學,很長一段時間並不適應。
而這個家裡,父親張維除了鬼點子多,還是個特別具有幽默感的人。平時講課,喜歡深入淺出,特別喜歡講一些笑話調動氣氛。
在女兒的記憶里,總是父親帶著她和弟弟一起做各種遊戲,給他們講各種笑話的往事,每每回憶起來,滿滿的全是愛。
這對大科學家夫婦,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科研和教學上,為我國科技發展和工業成就上,儲備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中年時的張維陸士嘉夫婦,來源於《雙子星座:張維與陸士嘉》
倒真是很少時間給孩子們講具體知識,包括女兒讀中學以後,長期住校,實際上和父母能在一起的時間也並不多。
04
生活並非永遠一帆風順。
在妻子陸士嘉42歲那年,又生了一個女兒,同樣是母女倆兩人身體很弱。
因為陸士嘉著急返回學校,給學生們上課,不得不把小女兒放到一家條件不錯的嬰兒託兒所全托。
結果,僅僅因為一場感冒沒有搶救過來,出世才5個月體弱多病的小女兒,竟意外離開了人世。
這對夫妻兩個人來說,是次巨大的打擊。兩個人強忍著悲痛,最初甚至連大女兒和兒子都沒有告訴。
記得那一年的5月份,天氣已經很熱了。大女兒克群穿了件薄絨衫去上學,母親非要追出來,讓她穿上一件棉大衣。
克群極力反對,心想,這麼熱的天還要穿大衣呀。
「熱了,你再脫。」母親很堅持。
「脫了還得拿著,麻煩死了,我不穿。」大女兒也很倔強。
「不穿,小心感冒。」母親很著急。
克群嚷嚷著:「病就病吧,死就死吧。」
突然克群,看到母親一下子坐在門口的台階上,用手捂著眼睛開始哭。
克群很驚訝,從來沒見過母親這麼脆弱。她趕快跑過來,問媽媽怎麼回事。
媽媽這才抱著她,哭著說:「你妹妹就是得了感冒,已經不在了。」
看著媽媽那麼傷心,克群也跟著哭了起來。媽媽摸著她的頭說:「我們已經失去了你妹妹,你可不能再生病了。」
大科學家夫婦,同樣可能會面臨普通人所遇到的悲傷和災難。
家庭教育同樣會留有很多遺憾,這也許就是人生本來的樣子。
05
大女兒第一次中考的時候失利,夫妻兩個人,沒有一個人,嫌棄和埋怨孩子給自己堂堂大學教授丟臉。
反而在孩子極度傷心的時候,安慰孩子:「小群,你主要上學太早,也正好趁這個機會休息一下。」
女兒張克群感動得兩淚漣漣,發奮再讀一年。考上了北京101中學,從此一直保持著全優的成績,最後考入清華建築系。
正是基於對孩子的了解和信任,這對科學家夫婦,讓孩子發揮了最大的自主學習能力。
他們給孩子的不是學習和了解知識本身,而是一種「授之於漁」的學習方法和思考力,以及對生活極度熱愛的能力,這是一種罕見的幽默感。
別小看了這種幽默感,這是一個人笑對生活所有挫折和磨難的基本意志力。
笑著面對生活,才能把苦難變成人世間的一首閃光的詩。
@作者妮妮:
曾任記者多年,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。
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,有深度的話癆達人,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。
個人微信公眾號:妮妮小屋(ninixw),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。
本文圖片來自網路,感謝原圖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