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中國為父權制社會,女性地位長期受父權制壓迫,在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下,女性幾乎喪失了自我意識,變成了一個被動的角色。「裹腳纏足」便是父權制社會催生的產物。
說起裹腳,大家都不陌生。說其不陌生,並不是我們都曾經歷過,而是因為其殘酷程度令人印象深刻。「小腳一雙,眼淚一缸」,就足以說明其給人帶來的痛苦和傷害有多大。
關於裹腳纏足的確切起源時間到底是何時,至今還存在不少爭議,有人說始於隋朝,有人說始於唐代,也有人說始於五代……
相傳,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,喜歡歌舞,喜歡看女人在「金制的蓮花」上跳舞,因為「蓮花」舞台太小,為此女子只能將腳裹起來,使之彎弓屈之立之於上。而束腳跳舞、行走,看來是如此婀娜多姿、優美動人,以至於李煜喜歡不已。因為皇帝喜愛,後來民間的女子紛紛仿效,最終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。
這一習俗到底有多盛行,我們大體可以從以下這段民間名謠中略窺一二:
「裹小腳,嫁秀才,吃饃饃,就肉菜;裹大腳,嫁瞎子,吃糠菜,就辣子……」
從中可以看出,在當時,腳是美醜審美的評判標準,小腳才是「香餑餑」,大腳不僅不吃香,還受鄙夷。在那個年代,甚至還催生了小腳比賽,比誰纏的腳更小。女子若不纏足,則被視為有悖婦道的可恥行為。為此,在那個小腳之風盛行的年代,即便女子自己不想裹腳,也由不得己。
鄭觀應曾在《盛也危言女教篇》如此記述:
「婦女纏足,或四五歲,或七八歲,嚴詞厲色凌逼面端……」
在家長的威逼下,女孩不得不得裹起又長又臭的裹腳布。
到底如何纏裹?這其中也大有講究。裹法:以腳大拇指作為尖,用兩條長長的裹腳布,將其餘4個腳趾朝著足底彎去,使其緊緊包裹纏成尖態形狀。四、五歲的女孩,腳骨的柔韌性和可塑性都比較大,使用長布條包裹纏繞雙腳,腳趾會繼續生長,但腳骨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變形,最終待女孩身體發育停止後,腳的形狀也基本定型,最後雙腳形成了「三寸金蓮」的模樣。
纏足前,一般需要準備的材料:1.長裹布 2.帶尖的平底鞋,與腳的大小合適。3.針線、棉花等,針線主要用來縫合纏足時留下的縫,棉花主要是用來墊凸出的腳骨,以減輕行走帶來的摩擦疼痛。過程:在纏足之前,先用熱水泡腳,在纏足時,有條件的在腳趾間撒一些明礬粉,以防細菌、黴菌感染,同時,會裹上一些碎渣子,使腳能夠儘快成形。纏腳期間,每隔一段時間,將裹布拆下來進行清洗,之後,再將其纏上,布條的鬆緊度隨次數的增加而逐漸增進,即循序漸進原。
在舊中國封建社會,裹腳纏足而成的小腳被視為一種高貴的象徵,這種思想在文人墨客筆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。例1:蘇軾在《菩薩蠻》中曾這樣寫道:「偷穿宮樣穩。並立雙趺困。纖妙說應難。須從掌上看」,大致意思是指要說纖細曼妙到何種程度很難說,得將女子的腳托在手掌上去看。
例2:在《孔雀東南飛》中這樣描寫:「足下躡絲履,頭上玳瑁光。腰著流紈素,耳著明月璫。指如削蔥根,口如含珠丹。纖纖作細步,精妙世無雙。」
這裡讚美了女性穿衣打扮以及行走步態時,楚楚動人的樣子。
然而,事實的真相,並非文人墨客們寫得如此美好。裹腳給女性帶來了極大的痛苦,這種違背人體自然生長規律的「操作」,這種以犧牲女性健康所塑造出的「美」,浸潤了無數中國古代女子的青春以及血和淚。裹小腳給女性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傷痛?俗話說「士為知己者死,女為悅己者容」,中國古代女性,把這句話演繹到了極致。
為了滿足男性病態的審美需求,女性不惜掰斷趾骨,整彎腳弓,將雙腳裹成畸形模樣,最終使自己走路都成問題。這種病態的行為,給身心帶來的傷痛是難以名狀的。
首先,裹腳的過程極為痛苦,且這種痛苦並不是一時即過,而是一個漫長的痛苦過程。
女孩從四、五歲開始被要求裹腳,直至到長大成人,骨骼發育基本定型,這當中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。在這數十年的時間中,不間斷地更換布條纏繞雙腳,每纏一次都是一次極為痛苦的經歷。將緊緊纏繞的布線拆下來,連帶著捂爛的腳皮膚和爛肉一起撕下來,那種撕心裂肺的痛,無法明喻。
其次,撕下舊布,換上新布,加緊纏裹,對扭曲關節的傷害再次加重。由於雙腳長期被長布包裹,天氣熱時腳下不僅奇熱無比,傷口還容易化膿,滲出膿血來。另外,雙腳被束縛,血液循環受阻,容易引發各種疾病。
再次,為了能夠裹出「標準」的小腳來,人們還想到了用碗盤等碎渣子來給腳底增「力」,以此使關節韌帶更容易裹彎。這種操作原理,大致是將碗盤等尖銳的碎渣子包裹纏繞在彎曲的腳趾和腳掌心下,待走路時,尖銳的碎片會受身體重力而刺入到腳趾和腳掌中,從而將筋肉割破,這真可謂是「骨斷筋破」,其疼痛程度不可想像。在不斷的刺激下,腳趾蜷彎趨於理想狀態,腳掌也會漸漸變得纖細、瘦小。
關於裹腳一事,康有為還曾如此寫道:
「數歲弱女,即為纏足,七尺之布,三寸之腳,強為折屈,以求纖小,趾折捲曲而行地,足骨穹窿而指天。」
除了用碗盤碎渣子等裹纏,人們還想到了石板等方法。不管是何種方法,對女性的身心傷害都是極其巨大的,可以說裹腳纏足的女性,猶如在刀尖上行走,其痛苦程度非後人所能體會。
另外,不少女性一裹就是一輩子,雙腳畸形,走路不穩,顫顫巍巍,還可能會時不時誘發疼痛,這種腳下帶來的傷痛伴隨一輩子。
裹腳纏足,不僅是女性的行動「枷鎖」,更是思想「枷鎖」。這種「可怕」的陋習,歷經了900多年的歷史,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才被打破,女性才得以解放。很難想像,男權社會下的古代女性,活得到底有多苦、多累?
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雖然封建社會已經離我們遠去,但是現代女性似乎並未得到真正的「解脫」,新的病態審美(如高跟鞋、塑身衣)再次取代裹腳纏足,成為另一道「枷鎖」……女性,到底該怎麼活著,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!參考資料:馮驥才 三寸金蓮林勃勃 「三寸金蓮」話裹腳文 | 文史君
圖片 | 網路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
寫作不易,喜歡就點個贊吧~
【已簽約維權騎士,搬運必究,如需轉載,請聯繫授權。】
把腳趾掰折被視為高貴,古代審美有多病態?真相比想像的要殘酷
古代中國為父權制社會,女性地位長期受父權制壓迫,在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下,女性幾乎喪失了自我意識,變成了一個被動的角色。「裹腳纏足」便是父權制社會催生的產物。
說起裹腳,大家都不陌生。說其不陌生,並不是我們都曾經歷過,而是因為其殘酷程度令人印象深刻。「小腳一雙,眼淚一缸」,就足以說明其給人帶來的痛苦和傷害有多大。
關於裹腳纏足的確切起源時間到底是何時,至今還存在不少爭議,有人說始於隋朝,有人說始於唐代,也有人說始於五代……
相傳,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,喜歡歌舞,喜歡看女人在「金制的蓮花」上跳舞,因為「蓮花」舞台太小,為此女子只能將腳裹起來,使之彎弓屈之立之於上。而束腳跳舞、行走,看來是如此婀娜多姿、優美動人,以至於李煜喜歡不已。因為皇帝喜愛,後來民間的女子紛紛仿效,最終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。
這一習俗到底有多盛行,我們大體可以從以下這段民間名謠中略窺一二:
「裹小腳,嫁秀才,吃饃饃,就肉菜;裹大腳,嫁瞎子,吃糠菜,就辣子……」
從中可以看出,在當時,腳是美醜審美的評判標準,小腳才是「香餑餑」,大腳不僅不吃香,還受鄙夷。在那個年代,甚至還催生了小腳比賽,比誰纏的腳更小。女子若不纏足,則被視為有悖婦道的可恥行為。為此,在那個小腳之風盛行的年代,即便女子自己不想裹腳,也由不得己。
鄭觀應曾在《盛也危言女教篇》如此記述:
「婦女纏足,或四五歲,或七八歲,嚴詞厲色凌逼面端……」
在家長的威逼下,女孩不得不得裹起又長又臭的裹腳布。
到底如何纏裹?這其中也大有講究。裹法:以腳大拇指作為尖,用兩條長長的裹腳布,將其餘4個腳趾朝著足底彎去,使其緊緊包裹纏成尖態形狀。
四、五歲的女孩,腳骨的柔韌性和可塑性都比較大,使用長布條包裹纏繞雙腳,腳趾會繼續生長,但腳骨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變形,最終待女孩身體發育停止後,腳的形狀也基本定型,最後雙腳形成了「三寸金蓮」的模樣。
纏足前,一般需要準備的材料:
1.長裹布 2.帶尖的平底鞋,與腳的大小合適。3.針線、棉花等,針線主要用來縫合纏足時留下的縫,棉花主要是用來墊凸出的腳骨,以減輕行走帶來的摩擦疼痛。
過程:
在纏足之前,先用熱水泡腳,在纏足時,有條件的在腳趾間撒一些明礬粉,以防細菌、黴菌感染,同時,會裹上一些碎渣子,使腳能夠儘快成形。纏腳期間,每隔一段時間,將裹布拆下來進行清洗,之後,再將其纏上,布條的鬆緊度隨次數的增加而逐漸增進,即循序漸進原。
在舊中國封建社會,裹腳纏足而成的小腳被視為一種高貴的象徵,這種思想在文人墨客筆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。
例1:
蘇軾在《菩薩蠻》中曾這樣寫道:「偷穿宮樣穩。並立雙趺困。纖妙說應難。須從掌上看」,大致意思是指要說纖細曼妙到何種程度很難說,得將女子的腳托在手掌上去看。
例2:
在《孔雀東南飛》中這樣描寫:「足下躡絲履,頭上玳瑁光。腰著流紈素,耳著明月璫。指如削蔥根,口如含珠丹。纖纖作細步,精妙世無雙。」
這裡讚美了女性穿衣打扮以及行走步態時,楚楚動人的樣子。
然而,事實的真相,並非文人墨客們寫得如此美好。裹腳給女性帶來了極大的痛苦,這種違背人體自然生長規律的「操作」,這種以犧牲女性健康所塑造出的「美」,浸潤了無數中國古代女子的青春以及血和淚。
裹小腳給女性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傷痛?
俗話說「士為知己者死,女為悅己者容」,中國古代女性,把這句話演繹到了極致。
為了滿足男性病態的審美需求,女性不惜掰斷趾骨,整彎腳弓,將雙腳裹成畸形模樣,最終使自己走路都成問題。這種病態的行為,給身心帶來的傷痛是難以名狀的。
首先,裹腳的過程極為痛苦,且這種痛苦並不是一時即過,而是一個漫長的痛苦過程。
女孩從四、五歲開始被要求裹腳,直至到長大成人,骨骼發育基本定型,這當中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。在這數十年的時間中,不間斷地更換布條纏繞雙腳,每纏一次都是一次極為痛苦的經歷。將緊緊纏繞的布線拆下來,連帶著捂爛的腳皮膚和爛肉一起撕下來,那種撕心裂肺的痛,無法明喻。
其次,撕下舊布,換上新布,加緊纏裹,對扭曲關節的傷害再次加重。由於雙腳長期被長布包裹,天氣熱時腳下不僅奇熱無比,傷口還容易化膿,滲出膿血來。另外,雙腳被束縛,血液循環受阻,容易引發各種疾病。
再次,為了能夠裹出「標準」的小腳來,人們還想到了用碗盤等碎渣子來給腳底增「力」,以此使關節韌帶更容易裹彎。這種操作原理,大致是將碗盤等尖銳的碎渣子包裹纏繞在彎曲的腳趾和腳掌心下,待走路時,尖銳的碎片會受身體重力而刺入到腳趾和腳掌中,從而將筋肉割破,這真可謂是「骨斷筋破」,其疼痛程度不可想像。在不斷的刺激下,腳趾蜷彎趨於理想狀態,腳掌也會漸漸變得纖細、瘦小。
關於裹腳一事,康有為還曾如此寫道:
「數歲弱女,即為纏足,七尺之布,三寸之腳,強為折屈,以求纖小,趾折捲曲而行地,足骨穹窿而指天。」
除了用碗盤碎渣子等裹纏,人們還想到了石板等方法。不管是何種方法,對女性的身心傷害都是極其巨大的,可以說裹腳纏足的女性,猶如在刀尖上行走,其痛苦程度非後人所能體會。
另外,不少女性一裹就是一輩子,雙腳畸形,走路不穩,顫顫巍巍,還可能會時不時誘發疼痛,這種腳下帶來的傷痛伴隨一輩子。
裹腳纏足,不僅是女性的行動「枷鎖」,更是思想「枷鎖」。這種「可怕」的陋習,歷經了900多年的歷史,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才被打破,女性才得以解放。很難想像,男權社會下的古代女性,活得到底有多苦、多累?
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雖然封建社會已經離我們遠去,但是現代女性似乎並未得到真正的「解脫」,新的病態審美(如高跟鞋、塑身衣)再次取代裹腳纏足,成為另一道「枷鎖」……女性,到底該怎麼活著,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!
參考資料:馮驥才 三寸金蓮林勃勃 「三寸金蓮」話裹腳
文 | 文史君
圖片 | 網路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
寫作不易,喜歡就點個贊吧~
【已簽約維權騎士,搬運必究,如需轉載,請聯繫授權。】